劉再興為鈞窯賦新彩
張潮在幽夢影書中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看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這二十幾年來,因好古瓷把故宮當教室,把拍賣當練功的場子…,自忖今日功力己非當年少年郎,但事隔十幾年再見劉再興的作品,還是再一次的感動,因為世間少見這麼堅持理念的藝術家,投入一輩子的心力,只為了把鈞釉做得更盡善盡美,用作品詮釋自己生命情調!
鈞釉是一種含銅氧化物,透過還原燒成的乳濁釉系,尤其是窯變的趣味,自古以以來就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奧秘之說。鈞釉是宋代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之一,屬於北方青瓷系統,其窯變釉色五彩變化,光彩奪目,獨樹一幟。
◎台北故官典藏鈞窯
◎台北故官典藏鈞窯

近期古鈞窯址考古的發現,證明鈞窯源於「唐鈞」的製技術,發展到北宋後期才有紅、紫、青色彩變化莫測渾然天成的釉彩,及至元代的天藍紫斑釉等才出現,足見鈞釉在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其釉色大體可分藍、紫兩大類,如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以及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皮紫、丁香紫、火焰紅、龍肝、馬肺等多種窯變色釉。
台灣陶瓷的發展,來自各自個不同的文化,隨著時代的演進融入了,不同族群的不同的製陶技術,再匯集成現代亮麗的當代陶藝風貌,將鈞釉融入現代陶創作,也是台灣陶藝的一大特色,是前輩們努力的成果延續下來的。
台灣陶瓷界投入鈞釉研究者,文獻所載如於日治時期投身窯業的蔡川竹與林葆家。
◎作者:蔡川竹 作品名稱:窯變雙耳瓶 民國60年代
蔡川竹(1907〜l993)因為父親投資窯業的關係,曾隨大陸褔州製陶師傅隨習製陶技術,18歲時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松井七郎為師,是台灣第一位從事釉藥研究的陶者,主要以鈞釉窯變為研究為主。1930年代後期在松山成立「松興陶瓷廠」,生產民生必需品,1970年將窯廠移至苗栗後龍,更專心投入鈞釉窯變的表現。
◎作者:蔡川竹 作品名稱:窯變雙耳瓶 民國60年代
蔡川竹(1907〜l993)因為父親投資窯業的關係,曾隨大陸褔州製陶師傅隨習製陶技術,18歲時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松井七郎為師,是台灣第一位從事釉藥研究的陶者,主要以鈞釉窯變為研究為主。1930年代後期在松山成立「松興陶瓷廠」,生產民生必需品,1970年將窯廠移至苗栗後龍,更專心投入鈞釉窯變的表現。
以鈞釉彩陶的林葆家

林葆家先生畢生致力於坯土與釉藥的的鑽研,並獻身所學於台灣陶瓷產業與現代陶藝的奠基工作,推廣陶藝生活化,用台灣的土,燒出台灣的陶,他的作品常將宋瓷鈞釉的特色,廣泛運用在陶藝創作上,而擁有宋瓷的典雅、日本陶藝的內斂,台灣風情。陶器飾彩常運用釉下彩及釉上彩的不同施色技巧,讓傳統陶藝更現代化,讓陶藝作品的色彩成為彩繪的材料,為陶瓷走出了一個全新的裝飾技法,更開啟讓了古老的宋鈞瓷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以鈞窯創作為志業的劉再興

◎手捧陶盤的劉再興
1993年(民83)為爭取「土城朝山桐花節」的在土城舉行,乃與藝文界多有接觸,在朋友引介下認識了劉再興,到板橋工作室拜訪時,其鈞釉系列作品的量己經十分驚人,作品多屬手挖仿宋宮鈞器型居多,造型古樸清雅,釉彩鮮美多彩,賞之目不暇己,宛如宋鈞再現。事隔多年2014年4月25日再度拜訪訪工作室時,他的作品得用三棟房子來裝,先走訪展示館,再回工作室,又到住家一路看寶,我只能佩服的說:「難怪您還是那麼狂!」
巧手再創鈞窯新藝境
鈞窯原是北方民窯系統,北宋晚期,禹州城北門裡的鈞台附近設窯,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品,改燒各式花盆和盆奩兒,以及尊、瓶、爐之類的藝術陳設品,讓鈞瓷的聲望更高。宋官鈞造型端莊,技藝嫻熟。窯變美妙琳琅滿目,變化之多難以勝數,名氣更與汝、官、哥、定並駕齊驅。
鈞窯的燒造火侯,必需長時間摸索,才能有效控制釉的變化,這需要高超的技巧,當然還要有運氣,否則就出現古人所講的「十窯九不成」的苦果,幸運的話是「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令人驚艷,直白的說是一件燒錢的工作。但劉再興不計成本的試煉,目前不但己經充分掌握鈞窯特色、火候,更進一步把鈞釉的色料,運用鈞陶作品彩繪上,並且用1280的高溫的還原燒才呈色,讓古典盆變成畫布,燒造出鈞釉創作的歷史新頁。
劉再興作品賞析

同時抱著用科學分析的態度,參酌鈞瓷其釉及製作工藝,才能掌握其特色及窯變的機率的珍稀,再回頭用美學的角度,品味其釉彩與造型的整體美感,才能深入潛出的掌握欣賞重點。現代陶藝多取向功能性、裝飾過度而有了「視覺化」的取向。在市場上喜不喜歡是很直覺的。但劉再興的陶藝非常強調創意。
原創與經典並陳

廿幾年的創作,劉再興的作品多到可以陳設展示在三棟不同的房子裹,意味著許多作品仍保持「原創」狀態,因此必需用多重角度欣賞,才能掌握其特色美感,在瞭解他的創作背景、欣賞他歷年的精選作品後,找到原創中的經典作品,再經過分類、個別分析他的數位作品圖錄後,才歸納他的鈞陶特色:
造形典雅多樣

傳統鈞瓷體質包括胎質和釉質,胎質分粗胎、細胎、泥胎、白胎、黑胎、灰胎、深灰、淺灰等幾種,劉再興幾經試驗後,還是選擇用陶土,但他也發現陶土的品質會影響鈞釉的色澤。釉的表現是他最得意自豪的成就,目前不論是乳光釉、亮光釉、亞光釉、無光釉、厚釉、薄釉、紋片釉、開片釉、橘皮釉,他都能輕輕駕馭。
在1280高溫下火煉的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和,而是一種乳光,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似玉非玉勝似玉,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他講究釉面顏色純正乾淨,紅色就要鮮豔好看或如寶石、或如海棠,嬌豔的釉色明快,色純正到位的表現。同常施厚釉以利窯變的產生,數十窯得一佳品,他都認為值得,因此他的作品大氣、凝重、耐看,施釉功夫是一大關鍵。
釉色豐富創新

在一件鈞陶作品上,同時出現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裡泛藍、藍中有綠等多種複雜的色彩,是很難用語言及文字意象形容的,但他的作品真的就是各種色彩巧妙的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無法言喻。
但劉再興強調該乾淨的要乾淨,如天藍、天青、月白、豆綠等,要色純而不雜,同時釉具有厚、潤、活的特點,釉面開片紋路要有特色,品賞時才能數美兼備耐人尋味。
紋理道地巧妙
鈞瓷特殊的釉料和獨特的燒造工藝,在煅燒過程中出現多種奇妙的紋路,如:蚯蚓走泥紋、魚子紋、冰裂紋、魚子紋、龜背紋、蟹爪紋、飛瀑紋、兔豪紋、蛛網紋、流星斑、虎皮斑、雨點斑、雪花點、油滴斑、珍珠點等紋路,這些紋路和斑點豐富了鈞陶的肌理美,對作品有畫龍點睛之妙。
意境雅緻妙絕


在現代在陶瓷工藝家和跨界專家合作之下,對鈞釉作更全面的研究分析後,目前在用土、釉料的組成、燒窯溫度、釉層中氣泡的生成、紋理的變化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如何掌握這些技術,把工藝變成藝術品就成了關鍵。
當器物造型、釉面色彩、火煉窯變的紋路、斑點等條件,能巧妙宛如天成的成為一體,就鈞陶瓷最高的意境的表觀,劉再興的作品就有是這種功力,其造型古典現代兼俱,燒製火候到家,釉層渾勻一致,欣賞時能引人情景交融心情愉悅。
再現鈞釉時代風采


沈澱再出發更美
劉再興傾心投入鈞陶研究創作廿餘年,把歷史名器變成時尚藝術,更為了純粹美的理念實踐,輕忽了商業交流的重要性,致作品在陶藝圈深受肯定,但在市場上卻鮮為人知,討論的盡是些小杯、小碗的作品非常可惜。己故的劉良佑常說:「凡物必有價」,吾則建議劉兄:「物美心必有價」,廿幾年的執著夠了,把作品放到市場去做美的試煉,省思沈澱後的收獲會更美好!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及作者本人提供,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