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凡物必有價


凡物必有價


喜愛雅石、藝術、文物、喝茶等人文陶冶,從喜歡到擁有的過程,每個人機遇不同,因此故事特別精彩,只要同好間聊開,可以從淘寶過程談到市場走向精闢分析,但終究其內容常常夢想多於現實。

以玩石頭為例:在70年代,石友見面最常討論的是「到那裏可以找到石頭? 」、「我找到的這顆石頭好不好看? 」;到了80年代賞石資訊開放了,大家討論的是「我的石頭風格和特色」;90年代後「這顆名石值多少錢?」;100年後,討論的是「我這塊名石在大陸值幾百萬、上千萬!」,人們的注意焦點,漸漸從發自內心的喜歡,變成以市場價值為主,但有多少人結算後實際獲利?

 不論玩石頭、玩茶壺、玩民藝、玩瓷器、金銅佛..物在學習的歷程是一樣,差別在快與慢,至於精與不精端看個性和自我定位。

但現在欣賞收藏品,大家總習慣用最高的市場標準,去檢視別人,卻用玩賞的心境看待自己,高調得好像沒有拍賣等級的收藏,就該打入冷宮,不值得一看,忘了當年收藏動機,單純只是為了快樂,高調的結果嚇跑了一群有潛力的趣味者,造成市場後繼無人市場的低迷不振。

凡物必有價,進入藝術文物領域興趣最重要,能見人所不能見、識人所未識之處,我主張有多少能力玩多少東西,經濟不寬的時侯多看少買,把眼力養好,以時間換取空間,機運來了就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自己喜愛的東西;當經濟、眼力、機運夠了,就要看膽勢了
找到心動的美感收藏,人生一樂也!

   民國72年至90年兩岸剛開放,大陸經濟還沒起飛前,許多字畫、古玩、瓷器、木雕、雜項都是用「藝品」的型式進到台灣,但相對的大家還處在「資訊不足」、「真偽不分」的困境中。

這時侯膽勢、眼力成了關鍵,買對了現在上天堂,20幾年下來現在不知道漲了幾百倍;但蹤使買得不對味,您回頭到現在市場面上走走,當年那些老東西! 好看的東西也不見了!偶爾在店面碰上,也都是當年幾倍價格。

    一位深知文物市場的老友就講:「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價值;關鍵在你花的錢,與買回來的東西是不是相稱而己,至於未來市場潛力,就端看個人專業能力,但機運更重要!」同樣的元青花在頂尖藏家和普及藏家的價格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收」與「放」的原則就看智慧判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