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料美與巧工
農年過後一直沒去故宮,主要是因為現在白天遊客量多到空氣品質不好,呆上兩個鐘頭,頭就昏漲看不下去;再加上誇張的導遊眾多,嗓門一個比一個大,導覽內容又誇張,壞了賞物的好興緻,但前兩天再也悶不住,試著星期六夜訪故宮,是夜人不多少了白天的喧嘩,可以靜靜的觀賞文物,又可以深入分折分享,是個很美的週末。
皇家典藏 文物原典
但在故宮博大精深的收藏中,也要掌握「看」的門道,才能掌握其精髓,內化成賞物鑑別的功力,否則仍會迷失在入五里霧中,走不出知識的迷慞,變成少了份自信,流於過於誇大或自卑,因此用什麼態度到故宮學習變很重要。
遠觀其勢 近取其質
到台北故宮看文物最忌走馬看花,因為認真看都不一定懂,走馬看花鐵定眼花,因此我上臺北讀書大二開始,每年都要帶開水去走幾趟,剛開始是抱著「欣賞」文物的態度,試著去掌握字畫的構圖、筆墨、氣韻;歷代古瓷的造型演進、工藝特色、老韻;古玉的作工,尤好俏色雕刻..等焦點去學習,掌握皇家典藏品味。
隨著實務經驗及相關知識累積較飽足後,才漸漸進入「鑑別」的階段,把各博物館的典藏、各拍賣公司的名品、上手過的文物等綜合經驗用來看臺北故宮內的各種文物,幾年下來,腦袋裹不自覺的有了系統分類,過去看文物更從「遠觀其勢」,進入了「近取其質」的階段,現在多了把望眼鏡,把文物的每個細節看清礎,這才體會過去文人雅士鍾愛文物的心境,因為能讀出古文物的文化、藝術的語彙,與原創作者在不同時空中共鳴,坐忘當下紅塵煩惱,是生命中最難得的寧靜。
心寬厚 氣磅礡
在現代商業導向的文物市場,「錢」是最重要的指標,「美」己經淪為行銷的包裝詞,文物的「歷史」則變成了行銷的「故事」,把收藏文物用來陶冶性情、充實休閒生活的原意都淹沒了。
同時文物的辨視能力交給所謂的鑑定師及儀器,失去了自我深化的原意,淪落至此玩賞文物的樂趣變成和買電器用品沒兩樣;與其這樣不如多利用假日到故宮多看,汲取皇家品味,理解各類文物之美,融為自己的氣韻,再引入生活各個環節,成就自己獨特的美感收穫會更多!
同時文物的辨視能力交給所謂的鑑定師及儀器,失去了自我深化的原意,淪落至此玩賞文物的樂趣變成和買電器用品沒兩樣;與其這樣不如多利用假日到故宮多看,汲取皇家品味,理解各類文物之美,融為自己的氣韻,再引入生活各個環節,成就自己獨特的美感收穫會更多!
到故宮看文物己經是個習慣,看完金銅佛、近代書畫、歷代瓷器、明四大名家畫後特展後,這次很刻意的在「中國歷代玉器展」中留覽,主要在思考「美玉不琢」及「美石為玉」、「寶石翡翠」之間的歷史演變軌跡。
「美石為玉」是中國人對「玉」最早的定義,「玉」要成為器物、飾品的加工方式就是「琢」與「磨」,在人類史上的「琢」與「磨」的技術做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歷史分界。隨著社會進步,雕琢玉石的技術進步,玉石「雕刻」技術成了中國玉文化的主體,而在六朝、隋唐、宋、元時期逐漸蓬勃發展,每個朝代的用玉、圖飾、雕工都各有特色,己成為中國玉文化的精華。
十八世紀後半,皇室的主導,清代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闐玉料的開採;對西南的開發也導致緬甸翠玉的輸入,有了新材料的引入,讓清代玉雕空前繁榮,攀越歷史的高峰。但清末中西文化交流後,西方「寶石」觀念進入中國後,傳統「美石為玉」的傳統才產生質變。這次故宮遊中,很用心的把中國玉文化發展規律弄清礎,同時觀察玉雕相關技法的應用,以避免陷入在「好玉不雕」、「十雕九綹」的迷失中走不出來。
現場直擊分享
在「中國歷代玉器展」上,每個人都會先被「翡翠白菜」所吸引,關於它的介紹更朗朗上口,但這一次很刻意的從「質」、「色」去觀賞,用現代翡翠分類「翡翠白菜」是屬花青種,有白、綠二種顏色。但質地的變化很大,綠色葉子是冰糯種;螽斯的部份是屬玻冰種;白色則屬於糯地,呈濁白到芋色的過度色,這就是緬甸翡翠的特色之一,同一塊料質、色的落差卻很大,這種料是「巧色雕」的好材料。
翡翠白菜: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
清代巧匠,順勢而為,根據它的顏色雕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翡翠白菜,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葉子,白色的雕成菜身,並巧用花青特有的多層的綠色,用在白菜反捲的葉上,使作菜葉筋脈分明自然生動,攀爬在上面的螽斯,玻冰地的材質,燈光一側照下來,宛如清晨生氣勃勃的蟲子,難怪人見人愛,成為故宮寶物。
但如果把這塊緬甸翡翠,用現代「寶石」加工觀念處理,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寶石加工重點在「磨」及「拋光」;「玉雕」的重點在相石、設計、雕刻、拋光.. 步驟繁複,另一個關鍵則在「師傅的功夫」變數上。
再走人「中國歷代玉器展」展場,沿著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一路欣賞到清代,過去焦點在巧雕作品,這次開心看翡翠,只為了知識與實物間的相互印證,先在原石展示區細心觀察玉相、石理、質色變化,再欣賞清代翡翠飾品,讀出了許多清代翡翠的特色,尤其用雅石審美角度去看,我還是主張欣賞翡翠要用「美石為玉」與「翡翠寶石」雙重標準去看,才能讓翡翠美獲得最佳的詮釋。
從主客觀條件分析,雕件難於光貨,只是在流行當下,判斷的觀點不得不跟著潮流走,但掌握了中國「美石為玉」的母文化脈動,我對玉雕另有一番新見。
再走人「中國歷代玉器展」展場,沿著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一路欣賞到清代,過去焦點在巧雕作品,這次開心看翡翠,只為了知識與實物間的相互印證,先在原石展示區細心觀察玉相、石理、質色變化,再欣賞清代翡翠飾品,讀出了許多清代翡翠的特色,尤其用雅石審美角度去看,我還是主張欣賞翡翠要用「美石為玉」與「翡翠寶石」雙重標準去看,才能讓翡翠美獲得最佳的詮釋。
從主客觀條件分析,雕件難於光貨,只是在流行當下,判斷的觀點不得不跟著潮流走,但掌握了中國「美石為玉」的母文化脈動,我對玉雕另有一番新見。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