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料美與巧工
農年過後一直沒去故宮,主要是因為現在白天遊客量多到空氣品質不好,呆上兩個鐘頭,頭就昏漲看不下去;再加上誇張的導遊眾多,嗓門一個比一個大,導覽內容又誇張,壞了賞物的好興緻,但前兩天再也悶不住,試著星期六夜訪故宮,是夜人不多少了白天的喧嘩,可以靜靜的觀賞文物,又可以深入分折分享,是個很美的週末。
皇家典藏 文物原典
.jpg)
但在故宮博大精深的收藏中,也要掌握「看」的門道,才能掌握其精髓,內化成賞物鑑別的功力,否則仍會迷失在入五里霧中,走不出知識的迷慞,變成少了份自信,流於過於誇大或自卑,因此用什麼態度到故宮學習變很重要。
遠觀其勢 近取其質


心寬厚 氣磅礡
.jpg)
同時文物的辨視能力交給所謂的鑑定師及儀器,失去了自我深化的原意,淪落至此玩賞文物的樂趣變成和買電器用品沒兩樣;與其這樣不如多利用假日到故宮多看,汲取皇家品味,理解各類文物之美,融為自己的氣韻,再引入生活各個環節,成就自己獨特的美感收穫會更多!
到故宮看文物己經是個習慣,看完金銅佛、近代書畫、歷代瓷器、明四大名家畫後特展後,這次很刻意的在「中國歷代玉器展」中留覽,主要在思考「美玉不琢」及「美石為玉」、「寶石翡翠」之間的歷史演變軌跡。

十八世紀後半,皇室的主導,清代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闐玉料的開採;對西南的開發也導致緬甸翠玉的輸入,有了新材料的引入,讓清代玉雕空前繁榮,攀越歷史的高峰。但清末中西文化交流後,西方「寶石」觀念進入中國後,傳統「美石為玉」的傳統才產生質變。這次故宮遊中,很用心的把中國玉文化發展規律弄清礎,同時觀察玉雕相關技法的應用,以避免陷入在「好玉不雕」、「十雕九綹」的迷失中走不出來。
現場直擊分享
.jpg)
翡翠白菜: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
清代巧匠,順勢而為,根據它的顏色雕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翡翠白菜,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葉子,白色的雕成菜身,並巧用花青特有的多層的綠色,用在白菜反捲的葉上,使作菜葉筋脈分明自然生動,攀爬在上面的螽斯,玻冰地的材質,燈光一側照下來,宛如清晨生氣勃勃的蟲子,難怪人見人愛,成為故宮寶物。


從主客觀條件分析,雕件難於光貨,只是在流行當下,判斷的觀點不得不跟著潮流走,但掌握了中國「美石為玉」的母文化脈動,我對玉雕另有一番新見。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