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翡翠古玉豎琴戒

2013佳士得春拍 翡翠古玉豎琴戒


台裔華人珠寶藝術家Anna Hu(胡茵菲)作品翡翠「古玉豎琴戒」,是以希臘神話中的音樂詩人Orpheus的愛情故事為靈感設計「古玉豎琴」戒指,豎琴造型戒指鑲嵌重達45.39克拉緬甸老坑玻璃種天然蛋面翡翠,厚度達1公分,碩大稀有,展現東西融和美學,一側鑲嵌的水滴型祖母綠代表躍動的音符,搭配兩側鑲嵌的粉紅鑽與黃鑽,暗喻唐三彩的三原色,巧思處處,在香港佳士得「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春拍甫落幕,「古玉豎琴戒」以超越底標5倍的價格拍出,成交價2,003萬港元。

「古玉豎琴戒」5 11 - 12 日在富邦國際會議中心預展時,筆者曾上手觀賞甚久,其質細膩,潔淨無暇,在強光下綠色鮮麗,色調濃正,就覺得品味出眾,令人印象鮮明久久難忘,今得知高價拍出,特分享之。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傳承來自的溯源

傳承來自的溯源

每一時代的藝術產業、偶像人物的崛起,都有其歷史情境和社會需求;或技術的演進等元素匯流,才能在某一個特定時間大爆發,蔚為風氣成為潮流,成為市場熱銷產品,進而成為一個產業,但每個產業都有其興衰週期,探討產業史可以溫故知新,找到最高峰時期的產品特色,做為收藏的參考。

今日珍貴的藝術品,是百年後的古董文物,相對的今日的珍貴的古文物,都是百年來倍受肯定的藝術品。

每個時代、每個領域都有經典人物與經典作品,過去都是口耳相傳,日子久了很容易被遺忘,經典作品被深鎖於保險櫃;或散置於屋角,後人也不知道其珍貴所在。

在「戲石游藝」落部格裏,最想做的的是把自己熟知的文化、藝術、教育領城的人,其付出的努力與貢獻,留下適切的歷史足跡,供後人學習或做為作品鑑定、收藏的參考依據。             呂坤隆收藏林國祥經典石壺作品

因此在討論雅石、茶藝、石壺、古瓷、古文玩、普洱茶等議題,筆者都希望從以產業發展史切入,再分論其哲學思維、藝術創作特色分析,再佐其經典作品做參考,是希望建立一個可以客觀評量的收藏歷程,讓自己的收藏可以豐美居家生活,傳世又有保值的功能。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卜華志個展

卜字 卜華志書寫進行式個展


每一個字和每一個字母都是有機生命體。
我塑造他們獨特歧異的內涵活力,綺麗多變的陽光外貌,讓他們承載著生命的紀錄,擁有綿密不斷的創意及隱喻不明的想像特質。容你靠近、探索、閱讀,感受在低頻吟唱中訴說著一段一段的往事和未來。用一種直觀喚醒被馴化前的野,感受已喪失的真,該是旅程中一段不錯的記憶!
展出地點:99度藝術中心
臺北 68-630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595

上海 83-825
   上海市莫干山路99

卜華志
  1961年生。歷任秋雨印刷攝影棚攝影師、台視文化攝影記者、新聞局光華雜誌攝影組長、五大出版社藝術指導、商業周刊資深攝影記者、理財周刊視覺總監等職。曾獲吳三連文藝基金會台灣年度最佳新聞攝影獎人物特寫類佳作、台北市第24屆美展台北獎入選、第29屆金鼎獎最佳攝影獎。歷年來舉辦的個展包括:「慾花園」(金禧美術畫廊,2000)、「造.化」(東家畫廊,2009)、「青花秘境──卜華志∞青花異想世界」(築空間,2011)、「不人不類」(99藝術中心,2012)。亦曾多次受邀參與各類聯展。現居宜蘭頭城,專職藝術創作。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台灣石壺之美

台灣石壺之美

這篇文章是86年準備在公共電視提案的企劃書,在「經典收藏 臺灣石壺」刊登後,許多老友來電鼓動,希望就敝人淺知淺見,把台灣石壺之美再整理,分享同好,同時為臺灣石壺產業發展留下歷史足跡,這篇文章就當序曲,其他文篇再陸續推出。
                                                   
因雅石結緣石壺                                                
民國七十一年還在師大讀書的時候,在聯合報看到一篇,有關新莊林岳宗與豋山專家林康雄在三峽五寮溪採石的消息,對石頭起了很大的興趣,按圖索易到瑞芳找黃蠟石、五寮溪找黑石、梨皮石,摸索了二個多月,卻不得其門而入,於是費盡心力打聽到林岳宗先生的住處,在一個周末的下午去拜訪這位精擅於賞石、書法、茶藝的奇人。

林岳宗的石頭壺
    當初打聽到的名號是「長白山莊」的主人,但轉過巷子爬上公寓只見牆角到處擺滿了石頭,最大的一只黃蠟石廣約二公尺,重達一噸餘據說是先折掉窗戶再用吊車搬進室內,但全石凹漥起洞、景觀深邃、氣品雄偉的名石。其餘諸石則因怕被污塵所染,多用衣布遮蓋起來,只能游覽不能細觀;再上樓就是茶室,空間不大卻有著一般人家少見的氣勢,古案上放的是著名的「長白山」和黑膽石質的「武夷山」,另一側則放一尊朱銘的木雕「國父」精神栩栩,在文人的氣質中帶有開創時代的氣度,另外林老用朱銘設計的火爐當茶几,庭間則擺有蒼勁古拙的盆景,稱不上精緻氣氛卻十分幽雅。印象最深的是當天他拿了一只石頭壺泡普耳茶,稱之為「石頭壺」是因為整把壺外型,仍保有雅石的自然風貌,只是依形取樣掘壺腹、鑽個孔當壺嘴,沒有壺柄泡茶燙手還得借用茶巾酌茶,卻獨樹一格叫人難忘,而對石壺投注於關心。

廖天照的旱地一聲雷
台灣石壺的崛起廖天照的功不可沒,認識廖天照時他還在板橋以玩賞雅石為主,整個屋子除了店面外,到處都是石頭連睡覺都用瑞芳的黃臘石當枕頭,熟悉之後他常拿石壺出來分享石友,當時風格較有民俗味,石料則以黑石膽為主;民國七十三年他上書 經國先生陳述自己有作品無場地可借的困境,在  經國先生的協助下,先後在國立藝術館、歷史博物館、全國各文化中心巡迴展出後,台灣石壺才廣為人知,而廖天照則被喻為「台灣石壺第一人」,其間廖天照的風格大變,漸漸以自然型與飛刀系列為主。
http://www.ntcri.gov.tw/zh-tw/House/Content.aspx?Para=38&Control=4

台灣石壺的崢嶸頭角

在廖天照同一時期,埔里李曜宗也在石壺界崛起,他以埔里眉溪所產的黑石膽原石做材料,隨石賦形創作出圓潤樸拙風格的石壺,李曜宗的造形品味很高,所雕石壺帶有道家的氣質,在自然瀟洒中仍不失雅氣,因此受邀於故宮博物院的現代館中展出,是台灣石壺界的殊榮。爾後狂才侯順利也由石雕轉入石壺;加上台灣玉、珊瑚業的市場消退,許多工藝師的投入如:陳清河(石龍)、張福春、張運樹、林國議、陳世文、陳昱霖、陳昱森、盧志松、詹俊能、廖飛雄、鍾翰華、郭清奇等人的投入,使得台灣石壺成為道地的本土藝術。但當台灣石壺市埸剛露曙光,就馬上面臨「機械壺」大量傾銷的打擊,一支名家石壺要好幾萬,而一只木紋石的「機械壺」卻只要幾千塊,對石壺的發展受到不少沖擊。


陳清河 石龍 最著名的玄機壺

http://tw.myblog.yahoo.com/jw!86t8Y0eTEhTd0h5aKbzbWuU-/gallery?fid=5&page=2

大陸石壺後起直追
台灣是一個感情太豐富的社會,當本土意識抬頭時不管品質高低、品相如何?只要台灣人做的就是最美!最有收藏價值的!但心裏頭又很崇洋媚外,真的是台灣本土的藝術,又不自主的懷疑:「這是台灣做的嗎?」石壺也面臨這個問題。

大陸石壺的創念是受台灣的影響才興起的,加上他們對傳統技藝的傳承非常重視,一旦要發展某一項藝術能很快就有成績,大陸石壺創作興起約在五、六年前,但目前己出版﹝石壺藝術﹞一書,石壺的工藝水準也非常高,在巧雕石壺的表現上更具長才,業者引進台灣後不嘹解石壺發展史的人,又把台灣石壺歸類於模仿大陸來的,所幸「台灣味」和「大陸味」的石壺在)風格上、用料上有極大的差別很容易辨視。

台灣石壺之美
台灣石壺早期受玩石頭風氣的影響,多以自然型的石壺為主,這類石壺最難的在「取料」,要用原石,造形要自然天成,石骨、石肌、皮膚要完整,且大小合適才行,完成的作品又要能「拙中帶秀」、「拙中帶雅」泡起茶來順手,可用之為器,又能賞其藝為上品,林岳宗、廖天照、李曜宗、廖飛雄就深知三昧。

在古典精雕石壺的創作上,早期林國議的作品精縷細雕的程度,至今仍未再見;而陳昱霖的松、竹、梅系列,無論在取形賦義上都非常典雅,從其學的盧志松後期在文物收藏家胡榮宗的指導下,更是一日千里在瓜果、花鳥、獸器上屢有創新。創新則是石壺藝術新生命的賦予,陳清河(石龍)「玄機壺」、「玄意壺」打破傳統壺嘴、壺柄的限制,在機能上讓泡茶更方便;在藝術上則把石壺轉化成「茶几上的現代雕塑」賞用兼融;廖天照的「鳥嗚系列」則加注了石壺的音樂性效果,都為台灣石壺開創另一個嶄新境界。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情繫雲南 甘田茶香

情繫雲南 甘田茶香

緣起
2012年以前,喝茶我只喝台灣茶,每年冬天只要有好茶,就會買一、二十斤放在慢慢喝,從阿里山、梨山、大禹嶺、奇萊山、臺灣野生茶都喝;但唯獨對普洱茶提不起勁,主要原因是普洱茶資訊不足,品質、價格高低落差很大。最重要的剛開始接觸普洱茶,就被由香港賣到台灣的「濕倉普洱」打敗了,一想那發霉的倉味,興趣全沒有了;直到2012年,一個偶然機會喝到「2010年老甘田」普洱茶,才燃起喝普洱茶的熱情,圖書館主任的職業本能趨使下,又展開以「普洱茶」為主題的研究,用來梳理隱藏在行銷手法下的真面目,找出好茶的普洱茶資訊分享同好!

天自有安排
父執輩八歲就領著族人奔走於茶馬古道的李姓茶人,家族曾在雲南曾擁有大片的茶園產業,二歲時逼於時代更迭,歷經人生最苦的磨鍊,從雲南避走緬甸,輾轉到了台灣,面對人生最悲慘的歲月,一無所有又不識字的寡母,白手養活了七個孩子,還讓他受良好的教育,至今回想他總淡淡的說:「那是時代的氛圍,誰也沒法選擇!」,因此心中沒有怨只有愛,一心一意只想重拾父執輩的茶馬精神,讓族人過好生活。

2007年一位在台灣的李姓人家,在思念故鄉的親情趨動下,回到雲南經營民宿,一天民宿門口看見一位少女,揹著一婁沒賣出去的普洱葉,失望的漫步在街頭,在一股莫名的親情趨動下,李姓茶人直覺的吆喝了少女,問起少女的家,才發現這揹茶少女是來自雙江邦協自然村拉祜族的人,正是五十多年來日夜牽想的故鄉。

老甘田普洱茶的誕生
原來在幾百年前,有位漢族先人名叫老三來,到干田啞口,即今日雙江邦協自然村境內,和當地拉祜族人扎不老大一起開墾出茶地,種植勐庫大葉茶種,昔日茶園歷經幾世代的經營,更經歷時代的劇變,巳變成古喬木茶園。

拉祜人擅長種茶,也喜歡飲茶。每日外出勞作之前,晚上回來之後,飲茶、品茶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拉祜人的飲茶方法也很獨特:把茶葉放入陶製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熱茶香之時,注入滾燙的開水,茶在罐中沸騰翻滾,之後倒出飲用,謂之“烤茶”或“煨茶”。

當下他買下拉祜族少女茶簍兜售一整天沒賣掉的茶業,並少女回寨上告訴大家:「把賣不出去的茶拿來賣他!」結果一次就買了上千斤茶葉。他感到十分納悶,乃重回故地考察狀況,發現幾世代分家的結果,茶園的規模變小了,同時製茶作技術也流失了,在行銷都面對許多瓶頸。

面對這麼上千斤的茶青,不懂茶的他於是開始研究普洱茶,向老師傅請教、向茶界前輩請益、到處品茶。流著茶人血液的他,很快掌握了傳統普洱茶的特性,堅持以有機製茶的理念,2008年他用家鄉的老地名做品牌名稱,為紀念先人墾山種茶的辛勞,及族人悉心呵護這片古茶田用心,才能保有雙江福林茶山乃稱“老甘田” 做為品牌名稱。

2008年推出「老甘田」系列普洱茶,旋即在普洱茶市受到重視,2010年老甘田茶友主動將「寶地」系列的生餅及熟餅,報名參加「世界茶聯合會(香港)第八屆國際名茶評比」即雙獲「銀牌獎」。2012年老甘田將4月剛做好的「冰島茶」及「小富賽普洱」,報名參加2012年「世界茶聯合會(香港)第九屆國際名茶評比」更上一層樓雙獲「金牌獎」,「冰島寶帝」更獲得大會最高榮譽的「嘉茗獎」。老甘田普洱茶產品開發過程中,見證了歷史的分合後再融成一體的壯大。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卜字與曼陀羅體悟

卜字與曼陀羅體悟

在漢字創設過程中,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再由古文大篆過渡到小篆,書寫載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等,書體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及數百種雜體,就沒有「卜字」體,因為它是在2013年由卜華志新創的。

畫舞臺人生
卜華志在攝影領域,從商業攝影走入文攝影,商業周刊資深攝影記者、理財周刊視覺總監等職,每個星期都要面對不同的主題、人、環境,因為工作的需要,他前足跡遍走三十幾個國家,為無數的成功、知名人士做攝影記錄,才能曾獲吳三連文藝基金會台灣年度最佳新聞攝影獎人物特寫類佳作、台北市第24屆美展台北獎入選、第29屆金鼎獎最佳攝影獎的肯定,讓他對主題的掌握更敏感,並擁有與眾不同的視野。

2000年他在經濟起飛時,見識到財富累積的成果,是金山銀樹的快速;同時又戒慎恐懼的保護著難得的成果,於是有了「慾花圖」系列作品的誕生。2009年放棄攝影高薪工作,到宜蘭從事藝術創作,面臨的是現實與浪漫;回顧與未來;感情的真實與矛盾的考驗,於是有「造.化」系列作品。

對藝術文物非常熱衷的卜華志,拍什麼主題就會多出一些相關收藏品,手邊累積了不少種類如:雅石、奇木、面具、陶器、古玉、瓷器、佛像.. 等等,有的是自己找來的,也有朋友困難的時候捧場的,但他總是浪漫的抱著喜歡就好的心態面對,直到幫宇珍拍型錄的時候,他才體會這個領域講究的道理。


在為李念祖拍青花瓷收藏時,他喜歡寶藍色的青花色調,及永宣青花多元具有異國風情的圖紋之美,因此運用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創作了「青花秘境-青花異想世界」,重視明代盛世工藝的典雅。2012年再創作充滿藍調的「不人不類」系列作品;2013年,他走出了生命的考驗,在沈澱與反思中,以「卜字」的自然與筆調,詮釋生命中的另一個我!

緣起壇城
藝術是作者思想、情性的自然流露,有著強烈的寫志、達意性。劉熙載:「寫字者,寫志也」。生命困境曾經讓他對「人」產生疑惑;友朋情誼與親情的變動,都在變動中被再定義,沒有決對明確的答案,一天在朋友家中聽解了「壇城」的導覽,再接觸榮格的曼陀羅學說,才瞭解原來身體也是一種曼陀羅,生活就是修行道場。當身體直接開啟了曼陀羅,在心靈上常呈現許多發生于心靈直覺的脈動和圖像,畫完這些不可名狀的圖像後,身心靈達到非自在的存在感,在新的體悟中,他開始騎著腳踏車,讓身體流汗,再讓風吹乾,放下牽掛,自在的與花草樹木、雲風雨陽共處,忘記機心投入新的創作。

書寫後現代

生長於後現代時代卜華志,生活周遭充滿了各種後現代畫元素,美國建築師范裘利(Robert Venturi),對辨識後現代建築的公式:「元素較混雜而非『純粹』,較折衷而非『全然』,較『模糊』而非『清晰』,既『有趣』又『怪異』。」

80年代以來的藝術潮流,將藝術高與低的界限,藝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疆界全面打開,藝術的多元媒介多元文化等內涵,已經和藝術、科學、哲學、生活美學、文化研究等場域匯流。

1984年,美國哲學家丹托(Arthur Danto)主張藝術定義要更開放主張:「我們毋須往傳統中尋求界定藝術的標準,任何物件或行為,只要能取得人們認可,就可以成為藝術作品。」後現代藝術是反傳統的,宛若一場無止息的觀念實驗。

「卜字」與曼陀羅

「卜文」側重新藝術的創作發想,是就文字與繪畫異流的「流」,借用現成的「文字」作繪畫名稱,却也賦予新的內涵,更進一步「字」全面解構,隨其豐富的靈感,構成為一幅幅富有詩情、神韻與意境的完美畫面,這是他突破傳統書法的筆墨遊戲,作品筆勢的映接與連綿,完全解消了文字意涵所拘絆,它既不是「文字」,卻有有筆法、結構法與章法考究,他借用字的書寫方式,把心畫出來的畫。

在後後現代主義藝術創作,「卜文」創作,有線條筆法之美,又構圖、神韻意境之美,創作模式全憑他那巧妙轉化「字」的符號,賦予全新的內涵所進行一種繪畫的實驗,他有意將「卜文」的圖案的抽象性與趣味性,用圖像畫面取代文字說明他的心靈世界,他不愧為當代文化創意觀察者。

「卜字」是卜華志的特有圖像,所展現的心靈萬象,只有在個人能夠瞭解所現的心的內容,接納它的變化,現在的他己經知道如何與這變動「心性」相處,既安住又超越於當下之心境世界。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卜華志的藝想世界


卜華志的藝想世界

人的相遇相知都是一份緣,與好友卜華志,的結緣於民國76(1988) 台北教師會館臺北石友雅石展上,同樣熱愛石頭的兩個年青人無所不談,假日常一起去找石頭,78年更協助我完成【石之美】的攝影工作。

其後他又轉任新聞局光華雜誌攝影組長、商業周刊、理財周刊等職,但只要我工作上需要攝影都找他幫忙,陸續又出版了【文石之美】、【土城之美】、【台灣石頭的故鄉】【新店人的歷史】【走踏臺北縣-親近板橋】等書,兩人合作間,他的攝影作品曾獲吳三連文藝基金會台灣年度最佳新聞攝影獎人物特寫類佳作、台北市第24屆美展台北獎入選、第29屆金鼎獎最佳攝影獎的肯定。

        但對藝術創作他,靈感一來就埋首於繪畫創作,先用粉筆、色鉛筆及各種不同媒材的混搭,雖然畫作創意十足,但他的攝影功力更高,我總把他定位為「好玩而己! 」直到2000年他在金禧美術畫廊舉辦「慾花園」個人首展,才驚覺他是玩真的!

會場上,內人最喜歡的是一幅「極光」的油畫,整幅畫是綠色鋪底,畫心部份一道藍光由遠而近的轉白,似有似無的消失在畫面,時而又由暗而亮的鋪陳在眼光,把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的「光」影轉換的既神祕又貼切。

只可惜慧眼識英雄的人大有人在,畫早己經被捷足先登給訂走了,但卜華志感受到內人是真摯喜愛,於是退了訂,把「極光」送給我們,成為家裏第一幅收藏的油畫,就掛在佛堂牆上,每當心思浮動,面對「極光」心情就平淡下來,總覺得生滅不是過是一道光的轉換,有什麼好爭! 好固執的!

        2006年,他突然放棄臺北的高薪工作搬到宜蘭頭城,我又接下圖書館工作,新開發的業務又多忙成一團,兩個人聯絡變化了,直到到2009年他在東家畫廊舉辦「造.化」展,邀請忘年前輩國畫名家戚維義和阿妹參加開幕,卻少了我們夫妻的身影,原來老友心中藏個不說的誤會,在阿妹的說明下,他才再找老友聊,天打開心中的結,我倆夫妻亦從職場退休下來,到宜蘭畫室參觀,才驚訝卜華志的藝想世界處處令人驚艷!

閱讀「卜字」


閱讀「卜字」






「卜字」在說什麼?



「卜字」在說什麼?

卜華志的書寫進行式

文字的起源
從考古發現裡,遠在兩萬左右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古人類就有了繪畫的能力,在法國的拉科斯洞,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的深處就發現了形象生動逼真的動物形象,有飛奔的馬,受驚的鹿,狂怒的野豬,龐大的猛榪…,類似的岩畫在非洲、澳洲等地也有發現,圖像大都和狩獵時獵取的對象有關,這些繪畫顯然不是為了消遣、欣賞而畫的,它們的出現,必然和促進狩獵有著某種關係。

阿爾塔岩畫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埃及的聖書字,蘇末的楔形文字,克裡特島的象形字,中國的漢字等都導源於史前的圖畫文字,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是由原始記事方法蛻變出來的。原始記事方法在「寓意於形」這點上給象形表意文字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提供了形體上、線條上的素材。在契刻和圖畫的基礎上,經過簡化、抽象化和系統化,使之代表一定的話音和語義,便成為早期的文字。

倉頡造字

文字的誕生,標誌著歷史由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人類文明出現飛速發展的局面。中國文字的誕生,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取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儀),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

象形文字,就是模仿物體的形狀、寫形以外也兼具寫生,所以也可以說是具備了繪畫的原始形態,因此中國繪畫對於筆墨非常重視,也有『書畫一家』的論調,且中國文字的結構優美,自然與藝術互輝映,也因此文字與繪畫之間有一層很深的淵源。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東巴文

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魯甸鄉收集而來的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古代東巴經書。 納西族是聚居於雲南省麗江市等地的少數民族。納西象形文字為一種圖畫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餘年歷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稱。

漢字的構成

中國的文字,大約由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六種文字組成。這六種文字,即通常人們所說的“ 六書 ”,是古代文字學學者分析漢字構造及其使用歸納出來的組成全部漢字的六種條例。中國文字創造都是由圖畫、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

幾千年來,中國文字的演化、進展,始終維持著原始的繪畫或符號內容,是沿著原始的、文字誕生時所創的路徑前進的。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時,在原有文字構成的基礎上,加以種種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文字藝術創作

二十世紀,許多造福人類的新發明逐漸普及,在家庭中,開始有自來水、電力、中央空調等設備,通衢大道上有街燈、捷運系統,資訊流通有:電話、電報、廣播、電視等設施極,讓生活更便利,畫報,使得以往不可能達成的夢想,都變成有實現的可能。

從倉頡造字開始,無論借助是甲骨、鐘鼎、瓦當、刻石、竹簡、縑素、紙,閱讀的都是從字開始,用「字」的意義,可以編寫「書」;但從字「形」去詮釋,它可以變成一幅「畫」,而不反映語言形式,描敘自己的直覺與美感。


青龍瓦當直徑  18.5 厘米  邊輪寬2.4 厘米
「字」的結構、筆劃、特徵與造型的美感,因時時變遷獲得再詮釋,利用文字創作媒材,再匯入美學的思考呈現出產生不同觀點的藝術深度對話,一直是未來主義和當代藝術探索的題材。

歷朝的書法家,直追漢魏,遍覽古今名跡,心摹手追,從名碑聖帖中細讀精研古人之用筆、結字、章法等後,感悟其氣勢之美、意態之美、韻律之美之後,轉為自己書法藝術技巧上的語言,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千變萬化皆為書法美。



北宋.蘇軾《黃州寒食帖》

「字」解構後再用「圖」來表現,閱讀者意識到視覺圖像與文字呈現結果之間,有可能會崩解,在「字」轉換成「圖」的過程中,所要傳達是視覺圖像與文字間的脫離。但直接把傳統「字」框架拿到,用「卜字」來呈現,是對未來的每件事物都懷抱期望,對進步充滿信心,也有有道理的,至於正確與否,是值得身處於一個新舊交替世代的我們深思。

閱讀「卜字」

每一個字和每一個字母都是有機生命體。
我塑造他們獨特歧異的內涵活力,綺麗多變的陽光外貌,讓他們承載著生命的紀錄,擁有綿密不斷的創意及隱喻不明的想像特質。容你靠近、探索、閱讀,感受在低頻吟唱中訴說著一段一段的往事和未來。
五年前,為了給孩子好的教育,兩夫妻放下台北令人稱羨的攝影和編輯工作,準備投入創作,身體的突發狀況,讓他的身心靈陷入矛盾,在苦多於樂的情境下,他只有寄託於創作,反射出來的是卜華志與自己靈魂對話的成果,內容帶有無奈、反諷、期待、前衛、神祕等多重性格。

這類作品的原創語言,同樣會帶給人陷入同樣的情境,觀賞者都知道他在表達什麼!但不一定敢擁有,因為深怕也面對同樣的情境,我倒很欣賞,一路走來看了許多畫家筆下的:風景、鳥蟲、四季變化的植物,多是技巧和畫面的營造,很少去熱情面對自己性靈的直覺體現,卜華志的作品就能真摯呈現出來。

2012年卜華志找到另一個生命樂譜,他每天騎踏車引鄉間運動,腳踏車被偷了!就開始每天到鄉間健走,沿路賞花、聽鳥唱歌,還遇見穿山甲在找東西吃;體能恢復讓生活的色彩更豐富,他把自己當做閱讀者,去解讀大自然,他發現「花」的美,觀察四季不同野花的展現,成了他生活的功課,他用自己獨特觀點看花的世界,把在「花」的世界所發現的自然美,與「字」融合,再詮釋!因此他把「字」框構拿掉,選擇在情緒最飽和的時候投入創作,讓人與字渾然成為一體,讓筆墨飛舞在畫布上,把嚴肅的表情放鬆後,他的字不再肩負歷史文化傳承的責任,呈現的是純粹的藝術之美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卜華志 探索青花祕境


卜華志 探索青花祕境

周杰倫(Jay Chou)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妳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妳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紅遍了全世界,也把青花瓷的名聲推到歷史最高點;卜華志的「青花異想世界」油畫,則用當代藝術的眼界,帶您進入另一個青花世界。

元青花開啟彩瓷新境
青花的創燒遠溯唐宋代時期,但成為近人追棒的元青花沒有傳承關係。元青花瓷是由素瓷過渡到彩瓷之作,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差別很大。元青花使用瓷石摻合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鋁(AL2O3)的含量提高,減少瓷胎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形,才能燒出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其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令之驚嘆。

元青的圖紋與質色
元青花瓷使用的青花釉料,可分為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和用國產青料兩種。進口鈷料,即蘇麻離青成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所繪青花紋飾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有類似現象。


在製作技術上,元青花與刻花、印花、瓷塑、淺浮雕等多種技法相結合,繪畫充分發揮藍白的藝術效果,有白地青花、藍地白花或青花線描為地幾種風格。在裝飾時,工匠結合不同器型採用不同技法,有的用兩種、三種方法配合或幾種方法集中於一體,刻花線條粗獷有力,印花線條圓潤耐看,淺浮雕效果立體感強。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元青花紋飾繪畫方法以平塗為主,結合勾、皴、點、染技法,線條蒼勁有力,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在紋飾上,飽滿類型的裝飾,無論圓、琢器,全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器身佈滿青花紋飾達8層之多,呈了現元青花特有壯秀美。疏朗形型的裝飾,紋飾都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各有特色。主要的紋飾中,牡丹花紋、蓮花紋、菊花紋、松竹梅紋、月梅紋等。動物類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臥蓮紋、孔雀紋等,其中元代龍紋極具特色,身軀細長如蛇,龍頭呈扁長形,雙角,張口露齒,細長頸,四腿細瘦,分張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狀。元青花中的人物紋與戲劇相結合,將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情節移植到瓷器畫面上,呈現嶄新的藝術境感染力。


外銷導向的元青花
元青花出現的年代,大概是14世紀20年代後期,一直到14世紀50年代前期,因為戰亂而終止,其生產時間大概只有二十幾年。元青花和傳統的唐宋瓷器的裝飾風格完全不一樣,那種藍色不是文人的傳統,蒙古人也不喜歡青花,他們更欣賞白瓷。藍白相間的圖案其實比較符合伊斯蘭文化的審美情趣。
為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市場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至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目前全世界收藏元青花瓷器最豐富的機構,一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宮博物館,有40件;二是伊朗國家博物館,有32件。

高安元青花的面世
元青花在歷史文獻中沒有記載,對於元青花燒造、輸送、使用的過程、以及發現的墓葬窖藏中,揭示著元青花的神秘,對元青花的存在性說法不一。直到19801129日下午230分許,在對原高安縣城南浮橋頭西、錦河之畔的江西第二電機廠廠房擴建的過程中,在土層坍塌出一個小土洞,挖出的元瓷窖藏,批出土的239件元瓷分屬4個大的窯口:景德鎮窯產品包括了19件元青花、 4 件釉里紅及青白釉、卵白釉瓷,數量共68件。

高安元青花也可分為兩種類型,梅瓶、荷葉蓋罐等大器鈷料髮色濃鬱藍艷,高足杯等小件瓷器髮色比較灰暗,以往學者將它們分別歸為西亞進口色料型和國產鈷料型。高安元青花出土,為元青花的存在給了個肯定的答案。

一夕成名的元青花
元青花早期的題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獸、龍鳳,後期青花受元曲和小說的影響,出現了大量戲劇故事;在元朝後期,朱元璋長時間駐紮於景德鎮,自然中國風情的作品開始增多。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多燒製於青花瓷器著作成熟的時期,屬於典型元青花,加上以元雜劇為裝飾的主題,更加具體的展現了元代政治、經濟、文化與藝術的時代意義,強烈的故事性更為藏家所珍愛。2005712日,英國倫敦拍賣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成交價折合人民幣是2.3億,以當天的國際牌價可以買兩噸黃金。這個罐子高27.5公分,腹徑為33公分,一共20來斤重,可以買兩噸黃金,一夕之間把元青花的文物價值帶到最高點,掀起了一文物市場的青花熱。

明永樂宣德青花
青花的發展在元末明初一度衰退,色彩變的灰暗。直到十五世紀的永樂、宣德社會經濟穩定後,才再度回復鮮艷的色澤,永宣時期的瓷品成為賞賜及貿易商品,而其交易主要對象為中亞之阿拉伯人,為適應回教人民所求,因此在紋飾與造形上,處處可見伊斯蘭文化之身影。
永樂青花明永樂、宣德二朝是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代。其官窯器所用青料主要為進口料蘇麻離青,也有國產料與進口料混合使用的。蘇麻離青所燒製的青花瓷濃重,藍中顯黑,落筆濃重處皆有錫光斑,錫光斑結晶處用手觸之,坑坑窪窪,有明顯的凹陷,有深入胎骨之感,因散渾而有水墨畫之風韻,加以運筆瀟灑,氣勢淩然。

永樂青花
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於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傳統器物有梅瓶、玉壺春瓶、貫耳瓶、竹節柄壺、執壺、僧帽壺、梨形壺、折沿盤、盞托、深腹洗、無擋尊、渣斗、香薰、筆盒、三足爐、大盤、大碗、碟、罐、缽、高足杯、各式碗等。
永樂時期創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蓮子碗以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高足盞托、雞心碗、臥足碗、臥足碗洗、筒形器座等。雙系小罐,線條圓潤,附蓋,並有雙圓形小系,造型亦很別緻。

受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影響,永樂時期還燒製具有域外風格的器形,如雙系扁壺、雙系扁瓶(抱月瓶)、如意耳扁瓶、雞心扁瓶、扁瓢形瓶、折壺、藏草壺、魚簍尊、水注、花澆、折沿盆、盤座、燭台等。這些器物中,有些完全仿自伊朗、敘利亞、埃及等國的金屬器皿

宣德青花
宣德青花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

宣德青花造型豐富,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於變化。從幾厘米的鳥食罐到幾十厘米的大罐、大缸應有盡有。瓶有梅瓶、玉壺春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綬帶葫蘆瓶、葫蘆口執壺、玉壺春執壺、方流執壺、軍持、扁壺、背壺、梨形壺、僧帽壺等。盤有敞口盤、撇口盤、折沿盤、菱花口盤等壺等類,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款識,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元青花的大器與圖紋的寫意傳神,與永樂的端莊秀美、宣德的典雅多元的青花瓷於是成為歷代帝王與藏家的最愛。

2010卜華志青花異想世界

入青花祕境 畫清花之美 說青花故事20幅極具創意的現代青花名瓷油畫 1件難得一見的真品明朝宣德青花 畫中有瓷‧瓷中有畫
展期:100/1/23-3/20  地點:築空間
策展:李念祖
畫家:卜華志 

2008年卜華志離開台北職場,放下了他最熟悉的藝術創作工具-攝影,其實是在一次工作中發現自己出了狀況,己經到了不得不去面對的時候,適巧孩子也到上學年齡,為了孩子的教育及調養身體於是遷居宜蘭頭城。但從臺北的高收入一下子歸零,經濟壓力是很大的,所幸這期間宇珍及李念祖先生,常商請他為文物型錄拍照,在為李念祖典藏的青花瓷時,深深的被青花的色澤、圖飾、大器而多樣的造型所吸引,於是開始投入青花異想世界的創作。

青花瓷與居家環境的融合是非常特別,在明清時代的建築空間裏,不管是皇家的金壁輝煌,或是民居的樸素簡雅,只擺上青花瓶馬上成為空間的焦點;用青花瓶插,花的色彩更艷;用青花瓷裝各類食物看起來就特別好吃。但單獨把青花瓷當做主要裝飾又會太冷調。用青花瓷做油畫創做主題,是一個很特別的想法,但如何走出工藝品的局限,注入創新的思維就是一大考驗。

2008年卜華志離開臺北前有給了個電話,說他搬到頭城…;再也沒他的消息,自己也身處孩子的風暴期,對許多事也不太在意,一直到2009年他第一次首展,沒收到邀請卡,又經戚大哥家阿妹來電話,把誤會解開後,內人電話邀請小卜到寒舍述舊時,他驚訝於幾年不見,家裹多出了好多瓷器,兩個人一聊開之後,才發現他在「青花異想世界」是非常用的。

在深入瞭解青花瓷的特色後,在卜華志「青花異想世界」創作裏,他大膽把永樂宣德年間青花官窯拿來種花,在中國經典顏色種的是異想世界的花卉,理應衝突性很高,但青花的藍調卻把畫面給和諧,突顯了另一種美;把青花瓷的圖紋延伸應用,呈現新的境界如「八吉祥」、「飛龍在天」、「天山」都是很成功的作品。

青花異想作品的應用
藝術家的創作來自於他生命的感受;但再美!再有創意的作品都必需接受收藏家的考驗;考驗作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掛起來欣賞,用時間去考驗它,用環境考驗它,您會獲很直接答案。「八吉祥」為三峽吳秀鳳女士收藏,吳宅室內設計古典清雅,因為愛泡茶還特別設計有茶席,茶席左側牆面的白牆,掛上「八吉祥」再配上無量壽佛金銅佛,整個以茶色主調空間全亮了起來,不論在那一個角度都會被吸引過來,原來的質感豐富的空間更調合,並有了視覺重心,多了份沈穩。

畫自己找位置
有玩雅石、文物經驗的人都懂一個道理,那就是「物各有主」。100年參觀畫展,全家人都喜歡取意於黃地青花的「飛龍呈祥」,但寬90公分長200公分的畫作真的不知道掛那裏!

事隔兩年2012年龍年一天電話再聊起,小卜說:「好了!不要再想了!拿去掛掛看,能掛再說!」,約好三天後送畫過來,那天兩夫妻還在傷腦筋,沒想到隔天早上五、六點半睡半醒間,那雙龍竟飛入佛堂停在彩幢旁久久不去。

那個位置挑高近五米,沒有任何掛畫的設備,於是立即連絡好友蔡嘉峰幫忙釘畫軌,隔天十點如約定時間把畫送到,先喝壺茶休息一下,十一點開始掛畫,那個懸空位置掛畫任誰都會害怕,但掛畫過程卻非常順利,兩幅畫都用長桿子一推到位,而且畫的長度、寬度都恰到好處,卜華志說:「這畫還真為你們家量身打照的!」



「飛龍呈祥」是兩幅合併展出,在寒舍掛好後,天空藍底的氣旋,由四角往中間堆疊,孕釀一股神祕的氣場,永宣青花迴雲紋則呈現正直剛毅的力量,雙龍從雲中出現,尾部隱沒中雲中,由下仰觀氣勢磅礡,由於畫的位置介於茶座與佛堂之間,樓梯就變成最好的位置,有看中國畫步移景易的效果,更重要的提茶座與佛堂氣氛全帶出來!每位好友無不稱讚叫好!真應了「物各有主」的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