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藝術的發展與變遷
如果沒有將一個地區、國家對自己的賞石藝術明確定義,並適切梳理其賞石文化發展背景,在國際交流中常會失去自我定位,因此特別整理「文化中國」、日本、台灣賞石、中國奇石間的賞石文化發展背景,以釐清近代台灣雅石與中國奇石兩者間的差異及發展脈絡,以溫故知新,做為未來兩岸賞石文化論述基石。
「賞石藝術」定義
廣義的「賞石藝術」是指自然未經人工雕琢的石頭,在合於室內觀賞的原則下,透過玩石家的審美意識,運用由地球自然力雕塑而成的岩石、礦石、寶石,透過其自然的造型、色澤、紋理、質感的變化,強調其山水、形象、抽象等美感特徵,賦予它生命的自然藝術。
以翡翠為例:過去用來加工成飾品為主,這幾年盛行賭石,自然石收藏風氣盛,把天然優質翡翠原石當做「賞石藝術」品賞,可不可以?當然是可以的,但只要絲絲的人為加工,就不能稱之為「賞石藝術」。

以幾個實例來說明:常見的古生物化化,以常見的木化石為例,直接呈現自然美,可以放在室內欣賞的稱之為「雅石」,經過人為加工之後就叫「木化玉」。再以中國為例:傳統四大名石的靈辟石、太湖石、英石,自然未經任何人工雕琢,可以放在室內欣賞的就稱之為:「奇石」、「供石」;經過人為加工之後就叫「工藝石」。
自然石的種類


距地表越深,則火成岩和變質岩越多。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者間彼此都有一定的關係,當時間和地質條件發生改變以後,任何一類岩石都可以變為另外一類的岩石。自然界中各類岩石互相轉變的現象,稱為岩石循環。
岩石 礦石 寶石
岩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隨機組合而成,自然不會表現出特定的化學性質。
礦物:指的是由各種不同元素組成,內部構造有其固定的化學、物理性質的物質。目前現在地球上的礦物超過4400種,礦物常包藏在岩石之中,想要找到美麗的礦物,就必需開挖岩石才能獲得。
寶石:礦物具有一定的原子組成和排列方式,堅硬耐久,摩斯硬度在六以上,化 學穩定性高,而且顏色艷麗、透明無瑕、光澤燦爛,並且有變彩、變色、星光貓眼等光學效應,應用最廣的約20-30種。商業上又將寶石為寶石和半寶石其餘的稱精緻寶石。
及至唐宋以來的文人雅士更把石頭的文房雅玩欣賞玩後,賞石藝術」才逐漸從玉石文化、庭院陳設用石中獨立出來,以呈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哲學及藝術興味,把天地之美縮聚於一石之間,寄託人生的喜樂悲傷自得其樂,又得而蘇東坡、米元章的點評後,才身價飛漲,成為世人效仿的顯學,成為以文化中國為尊的賞石文化。
弱水三千 各取一瓢飲

但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的東京大地震。這次地震摧毀東京及整個關東地區廣泛遭到破壞,連鎌倉高德院93公噸重的阿彌陀佛青銅塑像震移滑動約兩英尺。東京大地震中,許多強調飛動感,傳統上大下小「中國古石」在地震中毀損,在痛定思痛後,以日本文化為主體,重新定義近代日本「水石」。



近代日本水石的盛行,1964年在東京奧運期間,日本將「水石」及「盆栽」劉為文化特色,配合奧運舉辦各類展覽活動,將日本「水石」行銷至國際舞臺,成功的吸引歐美各國及台灣、韓國的重視。同時也帶動國內1963 年至 1977 年的賞石熱潮,日本「水石」崛起也取代了尚處在紛亂中國「奇石」,成為「賞石藝術」的代名詞。
臺灣雅石的興起
台灣雅石品賞始見於明朝,《台灣文獻》十九卷十期「紀澎湖文石」所載:「在明朝時代,僅在宮廷中專為諸侯所愛玩,至清初更珍焉,猶以散布民間為惜,乃由官憲親自採掘以寶藏也」。清乾隆十二年(1747)撰的《續修台灣府志》卷十七<金石篇>更記錄時人用奇石培植山水盆栽,顯示台灣雅石根源中華民族的愛石文化。
但清光緒21年(1895年)馬關條約把中國與台灣分隔,日本在領台五十年間,正值「樹石」藝術盛行的影響,受其影響在士紳中,多有種盆栽、玩賞石頭的風氣。民國34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又回歸中華民國的懷抱。

.jpg)
中國奇石的復興
78年以後台灣各類專書及展覽專輯發行者眾,時臺灣雅石社團林立,人氣鼎盛雅石展也由地方社團展擴展的國際展,雅石界一片欣欣向榮。台灣石商開始遠赴印尼、大陸柳州深入新疆等地進口素材,以滿足台灣市場需要,時值大陸開放之初,台商的資金投入,點燃了大陸沈寂百年的賞石熱情,使賞石藝術成為臺海兩岸最熱門的項目之一。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