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金工雕刻與表面處理(五)

金工雕刻與表面處理()


在各式各樣的金屬製品中,「鑄金」、「鍛金」、「雕金」是最主要的技法。「鑄金」是將加熱熔化的金屬,倒入以蠟或沙或其他材料模型的成型技法。「鍛金」是藉由錘鍱敲打金屬板做出形狀的方法。「雕金」是金屬的表面雕刻花紋或是鑲上其他金屬的裝飾的技法,這類技術也廣泛的運用在其他工藝領域。


錘鍱製作金唐卡 (局部)

數美兼備
瞭解金銅佛時代風格,鑄造工法及金工雕刻技法,及金屬表面處理方式,是鑑別古金銅佛及現代優質金銅佛的關鍵。品相絕美的金銅佛像,需要造像面型端莊俊秀、造型比例精準具有時代藝術特色材料考究,銅質精密,鑄造精湛雕刻嫻熟、裝飾繁縟蓮座工整大氣鎏金亮麗悅目,整體氣韻或有皇家風範、寺廟特色者方上乘之作

金銅佛用料
清朝對藏傳金銅佛造像分類,是以材質、產地和風格為主。在材質自然以純金為珍貴、銀次之。但藏傳佛教造像主要是紅銅、黃銅、青銅銅合金為主,清朝以地區取名細分為:梵銅琍瑪、梵銅舊琍瑪、紅琍瑪、桑唐琍瑪、紮什琍瑪、紫金琍瑪等十六種, “琍瑪”是指銅合金,“紅琍瑪”主要成分是紅銅,“黃琍瑪”主要成分是黃銅,其中加入了金、銀、寶石等微量元素的紫金琍瑪最珍貴,其銅質瑩潤,色古樸沉穩。

金工雕刻
運用打鍛、錘鍱等技術打造青銅器、鐵器、金銀器等,遠在西元前15世紀商周時期就十分成熟金銀器工藝就是從青銅工藝演繹出來的,以範鑄爲主,金工打鍛爲輔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的金工技術,從有熔煉、範鑄、錘鍱、焊接、鎏金、鏨花、掐絲、鑲嵌、炸珠等技術,目前仍普遍運用在金、銀、銅、鐵、其他合金等類金屬加工上,現在統稱「金屬工藝」。

現代金屬工藝將鏨花、掐絲、鑲嵌等技術,廣泛的運用在各類金屬裝飾上,讓金屬雕塑跨入多媒材運用的時代,創造出更獨特的現代金銅佛之美。

表面處理是指金屬雕刻完成後,表面的防銹及美化處理,傳統鎏金鎏銀為主。現代以「電鍍」為主,電鍍材料多樣化,使用範圍更寬,但也出現了沒有「金」成份的「金色銅佛」。以金銅佛為例在完成佛像初坯鑄造後,細部的金工雕刻,及表面處理即成為重點,現將這些工藝作一簡單介紹。

鏨刻、鏨花
是運用小錘在金屬表面擊鏨,使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達到裝飾器物的目的,稱之為「鏨刻」或「鏨花」,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此後歷朝各代均沿用。金屬材料也會影響工藝精細度,以金與銀的作工最細。

錘鍱製作金唐卡 (局部)
錘鍱製作銅鎏金
錘鍱 (ㄧㄝˋ)
錘鍱工藝是應用金屬延展特性,用錘敲打方式金、銀塊,讓金屬延伸展開呈片狀,再按照需求製做成各種器形和紋飾模型,然後把薄片鋪放在模型上錘打而成的工藝叫「錘鍱」是金細工藝的基本技法之一,工藝家喜愛在不同的金屬製作錘鍱,應用色澤差異為器物增添豐富色相變化。錘鍱佛也是用金屬板在模型錘擊出,製成似浮雕之佛像。西藏目前保持的古法,只要有圖樣、圖本工匠不用模具,就能打造出來,因此成為西藏建廟、造大佛的重要技術,另外許多裝飾門扉銅雕或光背之小型佛像也都使用技術來製作。

鑲嵌
「鑲嵌」是在金屬雕件先鑄成陰刻紋飾,然後依照紋飾的規格,使用寶石或對比金屬裁割成各種合適的的形狀,再用樹膠或漆或以桐油當作黏劑,黏在器表的陰刻紋飾上後再以錯石加以打磨使之平滑。明清以後鑲嵌廣泛的運用在各種工藝品上,使材料鑲嵌工藝更色彩斑斕。

掐絲
掐絲是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

這項工藝在寶石、金銀飾品琺瑯器均有運用,掐絲工藝需要長期耐心磨練的技藝巧妙全憑操作者的一雙巧手,才能掐飾出妙趣橫生、神韻生動的作品

炸珠 吹珠
炸珠是先將黃金熔化成液體狀,然後通過孔徑相同的過濾網,將金液滴入冷水中,使之冷卻凝結成直徑相同的小金珠,再將小金珠密集地焊接在器物表面,形成所需要的各種圖案。炸珠常常和掐絲編織鑲嵌一同使用。

累絲
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它是將金銀拉成絲,然後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於器物之上,謂之「累絲」。

立體的累絲作品製作最難,先把炭研成細末,用白芨草泡製的粘液調和作為塑料,塑成所要製作的物象,再在上面進行累絲,用焊藥焊連,之後置於火中把裡面的炭模燒毀,即成立體中空剔透玲瓏的精美藝術品。

錯金銀
亦稱金銀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成凹槽圖案,然後在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再用錯石(即磨石)錯平磨光,利用兩種金屬的不同光澤顯現花紋,謂之錯金銀。中國的鑲嵌工藝有著悠久的傳統,在殷墟中,就曾發現過嵌著綠松石的骨器和銅器,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器的出現,使在青銅器上刻劃精細的花紋成為可能。

金銅佛表面處理

鎏金
鎏金工藝技術,在戰國中期已發明,但尚未發現有文字記載。唐代稱鍍金。《唐六典》中稱金有十四種,即銷金、拍金、鍍金、披金……另見《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鎏金一詞出現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見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韻》中載:「美金謂之鎏」。

要鎏金的器物,表面要磨細拋光到平整光潔最好還要用椴木磨碳磨細膩,表面越光細鎏金的效果越好。一件鎏金需要重復進行,所以有一層金至九層金之分,金子的成份以赤金為貴,青金(K)次之


鎏金工藝流程大體分5個步驟:
1.做“金棍”,將銅棍前端錘扁,略翹起。打磨光滑,沾滿水銀,晾乾。
2.將黃金碎片放入水銀之中,加熱熔解,成濃稠的黃金和水銀的混合物-金泥。
3.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濃硝酸(古時以鹽、礬等量混合液代替),將其塗在銅器上;用細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勻。
4.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扁形鐵絲籠內,再用金屬棍挑著圍著抹金的地方烘烤,讓水銀蒸發,使黃金緊貼器物表面。
5.用瑪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壓子,在鍍金面上反復磨壓,以使鍍金光亮耐久。


包金
是在銅器或其他器物的表面包上一層薄金片,起保護和裝飾器物之用,一般是對小件器物進行此工藝。



貼金

是用膠漆之類的粘合劑將金片貼於器物需飾部位,或利用器表的凹凸面將金片緊貼於器表。



現代金屬雕刻的表面處理-電鍍
電鍍(Electroplating)就是利用電解原理在某些金屬表面上鍍上一薄層其它金屬或合金的過程,達到防止腐蝕,提高耐磨性、導電性、反光性及增進美觀等作用。

電鍍是現代表面處理技術,既可以保護首飾金屬表面抗腐蝕的作用,又能美化金屬表面,電鍍材料有:金、玫瑰金、銀、銠、鈦、鎳等幾種及其他現代開發金屬合金材料。

電鍍的基體材料除銅、鐵、鋼和不銹鋼外,還有非鐵金屬,或ABS塑料、聚丙烯、聚砜和酚醛塑料都可以電鍍,但塑料電鍍前,必須經過特殊的活化和敏化處理。

金色的銅佛

最特別的是「亞金」亞金pseudo gold,一種仿金合金。以銅、鉛、鋅、鎳、錫等為主要材料。

亞金在色澤上看起來非常像黃金,但卻沒有任何「金」的成份,雖然抗腐蝕性能略低於黃金,但卻是目前常用的仿金材料,許多現代量產製作的銅佛,表面處理「金」光閃閃,但實際材料是亞金,所以不能叫「金銅佛」。

東方江蘇的靈山大佛,釋迦牟尼立像,青銅材料,1997年建成。大佛所在位置係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錘鍱工藝與沙範脫蠟鑄造(四)

錘鍱工藝與沙範脫蠟鑄造()

金銅佛是指以青銅為胎,表面鍌金的佛教造像。因為金銅佛製作,金銅材料昂貴,大型造像多見宮廷寺廟中;高度約在30-45公分左右中型佛像,再配上裝飾精緻的配件,安置於供桌上金碧輝煌,氣勢莊嚴,則多供於皇家佛堂及富貴人家,小尊金銅佛像易於隨身攜帶,可作為行旅時的護身符。

基於起造人的背景不同,金佛像金銅佛也有皇室、廟寺、民間之分。製作材料同樣也有金、銀、銅之分;銅又有青銅、紅銅、黃銅、白銅之別。金屬表面處理亦有鍌金、鍌銀、泥金、包金及現代鍍金的差別,為完整呈現將分「錘鍱工藝與沙範脫蠟鑄造」、「金銅佛金工雕刻與表面處理」兩篇分享。

錘鍱工藝

金銅佛像製作工藝分:錘鍱法、翻砂和失蠟鑄造法等三種。「錘鍱」又稱「搥碟」是傳統金工技術,用於黃金器物的雕琢,著在宮廷建築及日常器具被普遍使用,後來衍生出許多的工藝創作品。唐代錘鍱技術得到了普遍應用,各類金銀器都使用了錘鍱法。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七重寶函,內中的鎏金四天王銀寶函、純金佛說法寶函都是用錘鍱法制成的。

「錘鍱」主要是以「金、銀、銅」等薄金屬片手工錘敲而成,方法是先做成所需要塑造物體的模型,然後用薄銅片披在模型上,錘打而成,稱為「錘鍱」。我國古代金銅器都是鑄造而成的,表面還有許多錘鍱雕刻加工。現今市面能看到的錘鍱工藝品極為稀少,主要是黃金雕件本來就珍貴。

模具化錘鰈工藝

16世紀以後,採用錘鰈技術製作銅像和宗教法器成為主流,尤其是寺廟製作的大金銅佛多采用錘鰈製作,這種工藝優點是可以將佛像分解成很多部份同時加工,同時可以用鑄造法模具,製作較複雜的部份,再拼接組裝成佛像。錘鰈工藝製作銅佛像的優點在於更加節省銅料,可以製作體量巨大的銅像,並且加工的過程更易於控制。

製作大佛像,首先要在專用的紙上大好格子,然後按尺寸畫好圖紙。用格子定位地方法,以確保佛像的比例和外形動作和面容。工匠再依尺寸錘鰈所需造形,其些部位則用專屬的模具鑄造,工匠們彼此分工打造組件後,先佛像內部襯有木質骨架,再進行拼裝。佛像完成後,接著做銅佛像表面裝飾鏨刻,這是銅佛像的精細加工過程,銅佛像的面貌和表面細部紋飾由此表現出來。

錘鰈佛像的尺寸突破了鑄造工藝上的局限,同時節省了材料,使廟宇的神龕變得宏偉而華麗。錘鰈與鍛打工藝配合,佛像模件化製作日趨向成熟。在西藏及喜馬拉雅地區被普遍採用,是由尼泊爾工匠傳入西藏地區,18世紀乾隆皇帝時期,銅佛像錘鰈工藝由尼泊爾工匠傳入北京宮廷,為宮廷製作銅佛像所採用。


鏨刻紋飾

鏨刻工藝是決定銅佛像藝術品質的重要加工環節。藏族工匠製作銅佛像普遍用紅銅,紅銅質軟,易於進行鏨刻,為製作外表華麗細緻的銅像,藏族工匠對鏨刻工藝非常依賴。
( 文轉-金銅佛金工雕刻與表面處理細論 )


沙範鑄造

沙範鑄造法現代叫「砂模鑄造法」是最傳統的鑄造法,自商周時代使用至今,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其製程是:先利木材或其他材料,製作成原模,然後將「原模」適度切割成數件,簡單形狀通常分成上下兩半即可,然後把「原模」放入沙仔中,分成上下模進行壓模,壓成後再將上下模分開,取出「原模」,重新將上下模組合在一起,就取得「原模」相同形狀中空造型。再注入金屬液體之流道,稱之澆道,再將金屬加高溫成金屬液體,用耐熱鍋裝金屬液體把它從澆道澆入砂模當中,等金屬液冷卻成固體時,將砂模的砂子移除,並鋸除不需使用之澆道及冒口等處,即得鑄品毛坯,再進行修飾、鏨雕及表面處理如:鍙金、鍍金、泥金等防銹美化,上彩。

失蠟鑄造法

中國古代在青銅鑄造上已經使用這種方法,現代的精密鑄造中稱為熔模精密鑄造。中國最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始於春秋晚期,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

其法是先用蜂蠟一類的蟲蠟,做「蠟樣」,由於蠟很軟,可以雕琢得很精細;「蠟樣」模滿意後,再在蠟樣外面,一遍又遍塗上細泥漿,把「蠟樣」嚴實地包裹住了就成為了外範。

等外範晾乾了以後,陰乾後加熱脫蠟焙燒,再埋包澆注,再將銅液通過注口傾瀉到範中,高溫銅液的注入泥範後,蠟模會迅速融化消失,銅液則佔據了蠟模的空間,冷卻之後去掉外範,與蠟模一樣銅器,毛坯再經銼、磨、鏨刻紋飾,用椴木炭將研磨拋光,再鎏金或塗泥金貼金,做表面處理。

西藏傳統鑄造工藝的傳承

源於尼泊爾

尼泊爾主要的銅像鑄造中心集中在加德滿都山谷,特別是在帕坦(Patan)這個地方,金屬加工的技藝,在紐瓦爾工匠中的傳承一直被限定於特定的種姓家族中,如Tamrakar家族主要加工紅銅,Shakya家族主要加工黃銅、青銅,SakyabhikshuVairacharya家族主要加工金和銀。帕坦地區,一直是西方和印度學者考察紐瓦爾工匠失蠟法鑄造工藝最集中的地區。在此,利用西方學者在帕坦地區的考察材料對失蠟法鑄造工藝進行呈現。

在西藏落地生根

西藏地區與臨近的尼泊爾,在佛像製作的工匠們,世代相延忠實地遵循著尼泊爾傳入古法,在製作著各類佛像,整套標準的製作程序,明清以來幾乎不變,經歷了數個世紀交融過程,已經很難以從銅佛像的藝術形式上,區分尼泊爾傳統與西藏風格。

從銅佛像的製作技法上看,大都也十分相似,僅在鑄造技法上,昌都銅匠普遍採用古老的砂型鑄造法,不會使用傳統失蠟鑄造法。尼泊爾工匠則普遍採用傳統失蠟法鑄造工藝。

在西藏的佛像製作中,隨著尼泊爾工匠的離開而幾乎絕跡;砂範法則因其做法簡單而一直被藏族工匠用來製作小型佛像。傳統銅佛像製作,大型佛像以鍱造居多;小型佛像以脫蠟法及沙範鑄造居多。

現代佛像鑄造法

近代鑄造工法提昇,作品細膩程度,只要創作者能做多細,基本上用翻砂或脫臘法都能中心實呈現,同時基於環保意識考量,傳統鎏金工法已逐漸不採用,改用離子附著之電處理表面技術,都遠勝傳統金銅工藝,主要的改變在「原模」的材料,可以讓翻砂鑄變更精緻;現代失蠟法打破傳統工法,可透過蠟模的複製準確的量產。

現代失蠟法使用技術更成熟,是用調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等,預留孔洞,製成外範,等外範乾燥,高溫焙燒,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範內形成和內膜一樣的空腔,再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範,既得與內模相同的鑄件。現代精密鑄造使用非常細的鑄造砂,也是先做蠟模,然後將砂噴到模具上,高溫燒制砂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細,形狀非常複雜的模具。直接鑄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不必再進行機械加工。

小型金銅佛


小型銅雕製作需採用精鑄工藝→翻制(石蠟)模型→用石英砂等精鑄材料製作雕塑型殼→烤製型殼脫蠟→燒製型殼→澆鑄銅水→待銅水冷卻後打碎型殼完成銅品製作→對銅品表面做著色、防腐以及其它處理→雕塑製作完成。


大型金銅佛

大型銅雕製作需採用樹脂砂鑄造→翻制玻璃鋼模型→根據工藝要求採用整體或分塊鑄造→用樹脂製作型殼→製完樹脂型殼後澆鑄銅水→待銅水冷卻後打碎型殼銅雕鑄造完成(如是分塊鑄造需焊接拼裝成型)→對銅品表面做著色、防腐以及其它處理→雕塑製作完成。


聲明/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中國漢式與藏傳金銅佛像(三)

中國漢式與藏傳金銅佛像



茶、瓷器、金銅佛等的題材,以前是邊買、邊摸索、邊學,相關專書,看了不懂再問,弄清楚再看實物,才能入門。現在研究資訊公開後,必需花時間再整合,才能理出系統脈絡,這系列有4-5篇,文字稿長了些,但耐心看完您會有柳暗花明的驚喜,要集中精神單寫「製作工藝」不難,但前面1-3篇才是探索金銅佛工藝的底子,少了這幾篇潤飾,金銅佛就不是宗教藝術品!

中國金銅佛造像演進
金銅佛像是以銅為胎,外塗再金汞相溶的金泥,再加熱使汞蒸發,讓金附在銅胎上,再用瑪瑙刀拋光而成,由於材質珍貴,製作不易等因素,因此金銅佛形體較小,多供奉於宮廷、寺廟。中國金銅佛像主要有漢式和藏傳兩種類型。

◎十六國銅佛像
十六國是西晉(公元265316年)末年,北方少數民族紛立小朝廷共十六國,史稱十六國時期。從公元304年劉淵稱王,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中國為止,前後共135年。這些小王朝歷時短的二三年,長的不過四五十年;活動的疆域也多在今甘肅、陝西、內蒙、河北一帶,即黃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區。

十六國的小銅佛像由於絕大多數沒有銘文,故到底是十六國時代哪個朝廷鑄造就很難確指,但他們的造型規律還是一致的。有明確紀年的十六國佛像有後趙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鎏金銅佛坐像,像高39.7厘米。此像為高肉髻,呈束髮狀,寬額,大眼橫長,著通肩式大衣,衣紋為圖案化的U形平行分佈於胸前和前襟部,衣紋斷面呈淺階梯狀,雙手於胸前作禪定印,趺坐於四方台座上。

◎北魏佛像
386年拓跋氏建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統一了北方大部。公元534年分裂為東西魏,以後又為北齊和北周所代,直到公元581年隋朝統一全國,佛像的樣式變化最為劇烈,也最為豐富多彩。由於有些石佛、銅佛刻有銘文,既富史料價值,又可成為斷代的標準。

北魏佛像大致可由遷都洛陽前後來區分。遷都前的佛像一般多保留著較濃厚的西域和涼州地區的佛像樣式,而涼州地區的佛像也融合了西北印度犍陀羅地區和印度本土馬土臘(秣菟羅)的各種因素,並主要受到新疆于闐和龜茲兩大系統的佛像樣式影響而形成。

北魏太和元年 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40.3公分,重3954公克   現藏 臺北故宮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背光內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益增雄渾氣勢,體積雖小,和北魏帝室(四六0年左右)營造的雲罔第二十窟主尊風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時期金銅造像的新樣式。尊本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容深刻,兼具藝術性、歷史性與宗教性,是世界上現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將首都從平城遷都洛陽,漢化的風潮反映在佛像造型上,佛像的髮髻除磨光式和淺水波式外,還有山東地區多見的螺髮形。面相趨於清瘦。 大衣除袒右肩和通肩式外,還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穿著的褒衣博帶式大衣,大衣內著僧祗支和裙,裙帶作結,大衣的右衣領往往搭於左手上。大衣的下部衣褶層層重疊,形成三四層。尤其是坐像、衣腳密匝匝,如曲水流波般垂搭於台座前,日本稱之為懸裳座。 菩薩們儘管袒上身,但飾物增多,束冠的寶繒也安靜地下垂,不再向兩側飄舞,帔帛更為寬肥,有時交差穿過一環,大裙飄逸寬肥,不似早期如緊身褲一樣。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據鄴(河北臨漳)為都城,西魏據長安。西魏的造像風格仍可說是北魏晚期的餘風,相較之下,西魏造像風格上偏瀟灑飄逸,佛菩薩面相較為消瘦,東魏則整體風格和佛的面相稍顯豐滿。東西魏雖然不過十幾年的時間,但也製作了許多精美的佛像,特別是東魏在雕刻上更見功力,造型端正,技法純熟,有不少精美之作流傳於世。

◎隋代佛造像
隋代(公元581618年)統治時間雖然不長,但佛像至今遺存尚多。隋的造像主流似乎承襲北周造像風格較為明顯,大概因隋和北周均建都長安。隋的造像在繼承北朝造像風格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格式,並對唐代造像風格有一定影響,也可說是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因此,有些隋代造像若無紀年,會讓人感覺是北周的作品,或者認為是初唐的造像,就是這個原因。

隋的造像不論佛、菩薩等一般仍感覺比例略嫌失調,往往頭大身小,腿稍短,造型稍板滯,動態感不強。體軀壯碩,有厚重感。

◎唐代佛造像
盛唐可說是唐代佛造像的黃金時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勻稱,結構合理,已完全擺脫了隋和初唐時佛頭部偏大,體態略僵板的感覺,動態極為自由活潑。佛的頭部與身軀比例合理,面形豐滿,方圓適度,佛髮為水波紋式或螺髮。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帶式大衣外,又流行方領下垂式大衣,內著僧祗支和裙,體態飽滿豐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邊為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紋轉折曲複生動。

唐 三折枝菩薩
盛唐佛像造型菩薩多束高髻,髮型優美,五官姣好,那半裸的身軀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側扭曲,肌體豐腴從胸部到腰際形成突出而明朗的弧線並配合整個身軀的外輪廓,以及舒暢的曲線﹐構成造型上委婉柔麗的三段屈曲形式美體態極為生動嫵媚,是唐代菩薩像形體的一大特色。

宋代寫實佛像
宋代的佛像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原型,有著深刻個性體現。寫實技法細膩,結構嚴謹比例適當,造型飽滿瑰麗圓熟。宋、遼連年戰爭,銅資源貧乏,木雕造像興盛。

在宋代佛像雕刻作品中,菩薩的形象塑造成就最高,此時的菩薩像如同現實中的貴婦形象,
雍容大度,裝束華雲,以水月觀音像最為經典,寶冠雕飾華麗繁複,觀音儼然為人間雍容華貴之女性。

宋代羅漢像雕造得更為成熟,十六或十八羅漢成為寺廟配置上重要的組成部分,羅漢們的個性更為鮮明,有的呈所謂「胡僧梵像」。宋代一些金銅菩薩像﹐頭戴花冠﹐中嵌寶珠﹐並有繁華之蔓草紋滿繞,美麗高貴,造型端嚴姿態自然,衣著裝飾甚為精致,猶如貴婦之華麗氣派,成宋式菩薩像的標準形象。

◎遼金佛像
遼代佛像一般肉髻較為平緩,面相肥瘦適中,佛坐像的上半身偏長,胸部寬厚。又佛座平面常見有方、圓形和六出花口形,蓮花瓣豐滿呈盛開狀,花瓣肥大飽滿。方台座上搭敷的鋪布中部呈半圓形,兩側下垂呈三角形,已從唐代的寫實性的敷布轉化為圖案化了。

菩薩的裝束較之唐代略顯樸素,寶冠有呈三組葉片形的,還有一種寶冠非常高聳,正面呈圓桶形,這似乎與遼代貴族喜戴的金銀冠式造型有關聯。冠的束帶飄逸而下垂於兩肩。坐像上半身略偏長,在袖口和裙下部往往有曲蜿如小蛇狀的衣紋。

金代的造像仍上承遼代造像的傳統,技法上與遼代無太大差異,但金代的佛造像身軀更為飽滿,胸大肌凸出,體軀壯碩,流露出北方民族的渾樸作風。遼金時代的小金銅佛呈柱形,傳世尚多。

◎大理佛像
大理(公元9371253年)以白蠻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統治上層使用漢文,流行佛教。大理佛像與北方佛像較明顯的區別是衣著,漢民族喜表現衣褶的起伏轉折,質感厚重而寫實;大理佛像多見袒右肩式,衣紋極流暢,紋線細密如絲,質感輕薄如紗。菩薩的特點較為突出,造像更偏清瘦,站立的菩薩像全身板直,雙腿併攏,下著裙上多陰刻雙U形線,秀美纖長,高聳的束髮,尖瘦的臉形,細蜂腰和纖細的手臂,較接近鄰國泰國、柬埔寨等地區的造像。

藏傳金銅造像
西藏因地接佛教發源地,但接觸佛教時正值密教盛行,歷史的累積一向密宗傳承為主,因此金銅佛造型也異於漢式造像。九世紀中葉,西藏經歷了朗達瑪滅佛,佛教沉寂了一段時間(842978年),後來佛由阿里地區再度傳入才又復甦稱史為「後弘期」。但自元代開始,中國佛像製作的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藏傳金銅造像風格就中國金銅佛的主體。

◎宮廷藏傳佛教造像

藏傳佛教肇始於西元7世紀初,最初主要在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聚居區傳播,直到元代,隨著西藏轄歸內地中央政府,開始傳入內地,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終是藏傳佛教在內地傳播的中心,因此北京佛像風格,被稱之為“北京造像”或“北京風格”。

◎元大都 “梵相提舉司”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邀請西藏薩迦派祖師八思巴到大都,封他為國師,授以玉印,標誌著藏傳佛教正式傳入北京(當時稱“大都”)。為了給新建的藏傳佛教寺廟塑像,同時滿足帝王和皇室成員奉佛的需求,元廷特別在“諸色人匠總管府”下專設“梵相提舉司”,負責塑造藏傳佛教造像。在這個機構裏,宮廷藏式造像風格,代表了當時大都藏傳佛教造像風格,當時漢藏藝術的交融還沒有成熟,正反映了元朝藏傳佛像藝術過渡期漢藏藝術交融的特點。

◎明代北京御用監“佛作”
明代建立後繼續推崇藏傳佛教。明代吸取元代獨崇藏傳佛教薩迦派的教訓,採取“眾封多建”的民族宗教政策,使明朝中央政府與西藏各地、各教派勢力取得了更加廣泛而緊密的聯繫。明代北京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在帝王們的扶持下首先在宮廷開展起來的。

明代帝王仿效元朝,亦在宮廷專設造像機構,稱“佛作”,隸屬於“御用監”,製作藏式佛像,但明代帝王重視造像,而是作為宗教禮品賞賜、饋贈給西藏上層宗教人士。明成祖朱棣即位後,一改太祖時期招諭、安撫的治藏政策,而轉向建立以僧王為首的僧官制度,對西藏上層僧侶廣行封賞,在當時民族宗教關係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從現存實物看,這兩個時期造像的藝術風格和手法基本一致,都是在西藏定型的造像模式基礎上融入內地傳統審美情趣、表現手法和工藝特點,是漢藏藝術完美融合的藝術模式。其造像軀體渾厚,造型敦實,體態優美大方,面相寬平,雙目平直。衣紋都採取內地傳統的寫實手法,有較強質感,印度薩爾納特式表現形式幾乎看不到。佛像頭飾螺發,身著袒右肩袈裟,菩薩戴發冠和梳髮髻,上身飾網狀的瓔珞,下身著長裙。工藝上採取內地傳統的失蠟法鑄造,胎體厚重,表面都鍍金處理,金質純厚,亮麗悅目。明代永樂、宣德宮廷製作的藏傳佛像,形態優美、工藝精湛雕琢細膩,最能展現了中國佛造像藝術特有的美感。

但是永樂、宣德時開創的宮廷造像卻突然銷聲匿跡了,至今也沒有發現一尊永宣之後宮廷製作的藏式佛像。由於明代藏傳佛教的較大影響,漢傳佛教已開始接受注重量度和儀軌的藏式造像模式,許多漢地工匠已基本掌握了藏式佛像特徵和製作要領,使得明代中後期的藏傳佛像藝術得以繼續流行。到嘉靖時,由於嘉靖帝崇奉道教,抑制並打擊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及其造像藝術開始一蹶不振。

◎北京清宮“造辦處”
穩定了邊疆社會,同時滿足皇室祈福奉佛的需求,清代崇敬藏傳佛教,康熙和乾隆對藏傳佛教的重視尤為突出,康熙帝率先在宮廷設立造像機構製作藏式佛像。史載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在宮廷設“中正殿念經處”,負責宮中藏傳佛教事務,並兼辦造佛像。乾隆帝對造像的重視則更有過之,他不僅在宮廷專門設立“造辦處”製作佛像,還親自參與造像的圖樣設計和造像過程的監督,幾乎所有重要造像環節他都親自把關定奪。

康熙造像明顯特點,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菩薩身上的裝飾,如頭冠、寶繒、耳環、瓔珞和各種釧飾,手法細膩,工藝十分精細,每個細小部位都做到了一絲不苟。如頭冠採用鏤空技法雕出,顯得玲瓏剔透、精美無比。

乾隆帝禮敬三世章嘉國師、六世班禪,在皇宮和皇家苑囿設立了慧曜樓、寶相樓、梵華樓等
多座佛堂,又在北京和承德興建了十余座喇嘛廟等,命大學士工布查布譯出《造像量度經》,乾隆與三世章嘉國師又合作編訂了《三百佛像集》,乾隆時造像就是嚴格按照這些佛像量度的規定和既定的圖像模式進行塑造的,乾隆時期造像,造型姿勢僵板,做工也不如康熙造像精細,但整體看上去造型大方、結構勻稱、軀體光潔、用材講究,但缺乏內在的精神氣質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蒙古藏傳金銅佛
蒙古藏傳佛教金銅佛造像吸收漢藏藝術的長處形成了風格淡雅秀美、體態柔媚婀娜的風格,創造了哲布尊丹巴活佛金銅佛造像係統,造就了藏傳佛教金銅造像晚霞的輝煌。

釋迦牟尼佛

該像為典型的喀爾喀蒙古式樣造像,鎏金均勻純厚,金色飽滿艷麗,光滑細膩,熠熠生輝,為蒙地造像中的上品。


漢藏交融的金銅像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佛像藝術初期以融合古印度鍵陀羅、秣菟羅兩種風格或兩者折中造像象特徵為主流,因此面相豐盈,肢體肥壯,神態莊嚴。東晉時才出現中國式的佛像的雛形。

到了南北朝初期,中國造像到了隆盛時期,佛像風格漸轉向「秀骨清像」的風格,充滿飄逸高邁的藝術效果,隋唐時期,佛像變得雄健飽滿,雍容華麗。在宗教藝術世俗化的過程中,佛像也從超凡脫俗走向慈祥關懷,兩宋佛像更走向人間化,比唐代更為寫實逼真。

從中國佛教發展歷程中,漢式佛像在宋遼時期達到了高峰,到元明清時期,因政治因素,在皇家的引導下,金銅佛明顯轉了個大彎,藏式風格金銅佛逐漸成為主體,漢式佛像則轉入民間發展;但金銅佛的造像工藝,在漢藏交流下日趨成熟,並促成金銅佛的盛行,進一步走入生活。

聲明/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