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龍到有水 翡翠生輝

龍到有水 翡翠生輝

美石為玉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先民就利用玉石的材質、器形及紋飾特色,將它標示為社會道
 德、習俗、神靈、財富及權力的象徵;人們更將玉石特性借助於比喻、比擬、雙關、象徵、諧音等表現手法,轉化成圖案,賦于吉祥闢邪之意,來寄託人們追求幸福、長壽、喜慶願望;現代人則將玉石昇華為藝術品、財富、地位的象徵,讓中華民族的愛玉文化傳承。

不同世代的詮釋
讓玉石境界昇華的關鍵在於翡翠,中國傳統玉石以素雅為重,自緬甸引入中國的翡翠卻以色美吸引人,翡翠的鑑定,自明清以降民間就在實踐中累積了許多經驗,傳統經驗當地實物觀察到的以形比物、以物比物,形象化出描述翡翠種類和評價翡翠質量做經驗總結,而有三十二水、七十二豆、一百零八藍之說,說明了緬甸玉材質變化的多樣性。

早期對於翡翠的綠是以「深、淺、濃、淡、勻、花、悶、鮮」等八個指標做為檔次分等級。近年來翡翠的分級則濃縮為「濃、陽、正、俏、和」五個指標,以符合國際寶石的分類法。

翡翠不再神秘
由於翡翠多晶礦物組成,化學成分及結構變化較大,導致顏色、透明度、硬度等物理化學特徵差別很大加上傳統礫石型翡翠原料常包裹著一層皮殼,讓人難以於識別內部質量,更讓翡翠充滿著神秘色彩,被稱為「神仙難斷寸玉」,但隨著檢測科技的發展,及大量的分類取樣研究己經揭開了翡翠真假、分級等次的辨別的神祕面紗,只要多下功夫探討要掌握鑑別分等的知識並不因難只是多數人都把著玩家心態只買一兩件做飾品而沒能深究

現代分類是根據傳統分類而來的,每一行業的「行話」都經驗精華,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各個取得行業關鍵知識,掌握入門金鑰,以翡翠“濃”是指翡翠顏色要飽滿,有“綠得能捏得出水來”之說,「水」對照寶石的條件即「透明度」,那又為什麼會有「龍到處有水」的說法?這可以得礦物學角度理解的!

礦物學上的翡翠
翡翠生成時期約在白堊紀晚期至第三紀早期,即6000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板塊構造上升期,在壓力 5000-7000kpa,溫度在150-300℃之間的高壓低溫的地質環境,才能形成翡翠的硬玉巖,同時硬玉巖礦床周圍必須是高鈣、高鎂、低鐵、超基性巖的圍巖的伴生環境,才能產出的寶石級的翡翠。

翡翠切片顯微圖
翡翠的色彩以綠為貴,致色元素鉻離子要長時間處在150-300℃,最佳溫度212℃左右,鉻離子才能均勻不間斷地進入晶格,形成較為均勻的綠色翠玉。

地質運動使原石暴露於地表,經歷漫長的風化作用,使翡翠原石中的二價鐵變為三價鐵,鐵元素沿翡翠顆粒之間的縫隙慢慢滲入,才能形成翡翠中鮮亮的紅黃色。但這些微量原素的滲入必需恰到好處,才能形成翡翠美麗動人的色彩。

翡翠的色根
翡翠屬於多晶體結構,呈色來自於替置作用才有了色根表現,因此翡翠的顏色就不可能完全均勻,絕大多數翡翠的顏色,是從一點或一線逐漸向外面擴散開來的,越靠近這個帶色的中心顏色就越深,反之越淡。色根在翡翠上面的表現不會全部都是很明顯的,一些品質極高的翡翠看不到色根,顏色表現極為均勻,具有這樣顏色的翡翠都是上等的玉石材料。「龍到處有水」、「色根」常被作為鑑定翡翠真假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當然需要有豐富的經驗作為後盾,以免造成自己重大的損失。

龍到處有水

翡翠的綠色往往呈帶狀延伸如一條龍形狀,因此稱「龍到處有水」

翡翠原石不同地域、河流、地質層位所產的原石外表差別很大,外皮有的為灰、黑色,有的很髒不好看,有的內部的質地也相當粗糙,但是這種不起眼的原料中如果有被鉻離子替置成長脈,出現綠色部分往往水分好,行語就叫「龍到處有水」。「龍」是指翡翠中的綠色部份經過的地方,其質地和水頭相輔相成都會比較好,所以稱之為「龍到處有水」。

◎「狗屎地子出高綠」
天然翡翠的是沒有顏色,現在喜受的人愈來愈多。綠色翡翠的致色元素是鉻離子,在透過擴散及置換作用,取代玉石中原有鋁元素而後顯示出綠色,替置常會延著鋁元素較多的地方進行,通常呈長脈狀,這過程中殘餘的黑斑,小的叫「色根」,大的叫「色渣」,再大就叫「癬」,但是癬腳下往往出高翠,在一件全綠色翡翠飾品上,見一點或一細條略深一些的綠,略深的綠色會漸變過渡到較淺的綠色時,現代稱「色根」;傳統叫「龍到處有水」。在實物驗證中發現:不論質地的粗細或在透明度上,翡翠只要有「綠」的地方質地比「沒綠」的部份更好。有時候翡翠的綠色和質地間的差別過大時,另一句行話稱之為「狗屎地子出高綠」說法,但不是每一個“狗屎地子”都會出現高檔的綠色,但是「狗屎地子出高綠」的驚喜是存在的。

有緣者得之
在追稀捧珍的完美要求下,「全美」翡翠的成為藏家夢想,但翡翠是多岩體結晶,礦物特性使然,要求全美是會緣木求魚,因為無紋無裂的翡翠,只有地殼運動較強烈的地帶,才有能在原礦的某個區塊生成純化的材料,形成後,又沒有遭受激烈的地質變動,造成翡翠原石結構的裂紋質量,才能成為綹裂、石紋的翠玉因此沒有全美的翡翠但有接近完美的作品有福有緣者自然能得之道理和大樂透是一樣的只是在文藝界語彙用語文雅些

地球是活的幾億年來,它一直處在變動中,火山燥發、地震、颱風、水災等地球運動,把地底的礦物推到地表,又在特殊環境中形成「次生礦物」,在地表接受風雨的水割沙磨的洗鍊,形成美麗的玉石

石的因與原理所有的玉石一樣的,只是每種礦石的成份、結晶、微量元素等條件的差別在形、質、色上有很明顯的差異掌握其科學性的原理做品質、真偽辨別就很容易。

但天然美玉的出現存在太多偶然條件,因此翡翠從採玉、加工到經營都充滿了豐富的傳統色彩因此在許多產玉石的地區都有很多傳說,而且似乎大家都只要是美石、美玉的地方就有當地的土地公守護著30幾年的玩賞雅石經驗中,我是相信有此一說因為我常在某些特殊的日子或有土地公廟的附近找到名石

◎形、質、色、料、工、韻 數美兼備的翡翠水月觀音像


後記
朋友長輩20幾年前回大陸時買了一對老玉她,因為外表看起來很老氣,又怕是出土玉鐲子,一直沒在帶放在抽屜裏,她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一日與內人聊起翡翠,才想到昔日舊藏,要我代為看一看。

上手一,玉鐲子年代久遠外表有多處刮傷,是老手工磨製而成,器形秀雅是典型的清代玉鐲子,再用逆光一看,竟然是緬甸老坑種,全透呈高綠飄花紋,色調沈穩內斂,只要重新盤過恢復玉石光澤重現秀雅之美當下即恭喜她寶,建議她想戴如果在意可以重新續氣,或用古董手鐲典藏。2013.9.13 下午5:52 記之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如有版權相關問題,請通知立即更換。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騾馬背上的茶香

騾馬背上的茶香


人生的際遇是件很奇妙的事,但沒走過再回頭不會覺得驚喜,2004年與廣達基金會結緣,籌辦了「游與藝」首展,接著陸續又承辦了幾檔活動,其中一場是周慶輝「消失的群像-勞動歷史的世紀之旅」攝影展。

周慶輝擅長用相機說故事,鏡頭下他記錄了中國未經現代工業化洗禮的老行業:蠶農、麥客、馬幫、養蜂人、印經工人、西藏鹽井女工,蒸汽火車工人,他們面對時代巨變,仍然維持著世代留下的工作模式的情境,對台北的學生看來是非常遙遠的事,為了讓同學有更深的體認,還用戲劇表演展現他們探索成果。

後來在研究金銅佛、緬甸翡翠、普洱茶發展時,又發現只要涉及雲南對外的文化交流,都會和「茶馬古道」連結上,因此腦海裏有一個跨越時空的茶馬古道虛擬場景,讓我深深感受凡是「天自有安排」,乃將縈繞腦海多年的茶馬古道情整理分享。

關於雲南風土
雲南省,簡稱「雲」或「滇」,位於中國西南部邊疆地處中國西南,東與貴州、廣西接壤,北與四川毗鄰,西北與西藏交界,西與緬甸為鄰,南同寮國、越南毗連。在地形上,河谷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相間分布,各類地貌之間條件差異很大,類型多樣複雜。北回歸線穿越全境,氣侯分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

民族融合 多元包容
雲南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雲南元謀猿人就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
漢人移入雲南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楚將莊蹻率兵入滇,建立「滇國」,漢族始入雲南。

秦代在雲南修“五尺道”置官吏,漢代設郡縣移民屯田後,歷代均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古中國保持密切聯繫。據唐代《雲南志》記載,滇西有部分漢人,“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說的是這部分漢族,因為受少數民族影響,有大包頭服飾。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在雲南推行屯田制,漢族人口開始超過世居少數民族人口。元末明初漢移民主要來自陝西、四川、湖廣、江西以及南京等地,隨著大批漢族人口移民雲南,到明代後期,漢族移民總數​​已達300萬左右。至今仍有少數屯田部落在服飾、語言、風俗習慣仍保有明代古風。

隴川縣戶撒鄉、雙江縣沙河鄉等地,一部分漢族婦女仍保持這種服飾。在戶撒鄉,被稱為“大漢人”的婦女,頭頂用長600厘米、寬40厘米的黑布,疊裹成直徑約60厘米的黑色包頭,包頭上點綴銀花,上身穿右衽大襟大長袍,前襟短後襟長,無領,上綴銀扣花扣,圍腰上繡有各種圖案,耳戴銀耳環,手戴銀手鐲,歷史上不纏足,穿繡花鞋。

雲南是少數民族種類最多,除漢族外,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彝、白、哈尼、傣、苗、傈僳、回等25個。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普米、德昂、怒、基諾、獨龍15個少數民族為雲南特有少數民族。

雲南的漢文化源於楚文化,後融入中原、吳越、巴蜀等文化,形成了兼收並蓄的漢文化。漢移民與當地土著民族村落雜居在一起,使原先一個個相對封閉的民族地域,成為漢夷雜居不論安置村落、開闢田畝、興修水利、發展交通諸端,軍民之間都是休戚與共,並引進牛耕技術提高農產漢移民的儒學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方向逐漸成為雲南文化主要核心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包容和諧並存。

進入雲南的古道
早在唐宋以前,這條起自衛藏,經林芝、昌都並以昌都為樞紐而分別通往今川、滇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並成為連接和溝通今川、滇、藏三地重要的通道。「茶馬古道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雲、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

茶馬古道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是世界上地形最複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沿途皆高峰聳雲、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青藏線、滇藏線和川藏線

其中以青藏線最古老興起於唐朝時期,發展較早;而川藏線在後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這三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過昌都,它們的發展是與茶馬貿易密切相關的。

有一首流傳久遠的康藏南路民歌生動的呈現茶馬互市輸送的情景:
茶葉最先出在哪裡?最先出在東邊漢地。
三個漢族子孫種的茶,三個漢族姑娘採的茶。
雪白銅鍋烘出來的茶,商人洛布桑批買來的茶。
駿馬和皮毛藥材換來的茶,馱夫翁塔桑穆馱來的茶。
 渡過大江小河的茶,翻過高山峻嶺的茶…。

雲南產茶又有了騾馬之便,才有茶馬古道便應運而生促進了馬幫運輸業的發展,渡過千山萬水年復一年往來各地運送茶資茶馬古道同時帶動了雲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交易的川茶達3萬引。清代經打箭爐出關的川茶每年達1400萬斤以上。

伴隨茶馬貿易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雲藏地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例如製革技術淘金、種菜、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同時又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芄等藥材被開發,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促進了雲藏地在文化、藝術、經濟的發展。

雲南馬幫簡史
雲南馬幫開始時規模很小,後來商品交換範圍逐漸擴大形成“馬幫”。最早的馬幫分官幫和民幫兩大類。官幫是由官府出面組織的,騾馬有上百或數百匹,民幫的規模一般在1020多匹騾馬不等騾馬交通網路稱之為茶馬古道

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些條道路上默默穿行。馱著茶葉和各種山貨,來往於雪域西藏和雲南之間。滿清入關,滿族人飲食以肉食、乳酷為主,為了消食解膩,普洱茶受到皇室恩寵,在文武百官中大行其道普洱茶運送全靠馬幫商團運作馬幫的興起讓滇川藏茶路的繁榮一時間沿途商號林立。

商號馬幫組織
清末到民國初年,雲南官辦驛運衰落,但各地間的商品運輸流通需求大幅增加,民營的商團化馬幫發展迅速從事大宗貨物長途運輸的馬幫,騾馬多者數百匹,有的甚至多達數千頭。

馬幫在運行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的組織管理制度,全體成員按分工有不同的職業身份:大鍋頭一人,總管內務及途中遇到的重大事宜,多由能通曉多種民族語言的人擔任;二鍋頭一人,負責帳務,為大鍋頭助理;伙頭一人,管理伙食,亦行使內部懲處事宜;哨頭二至六人,擔任保鏢及押運;岐頭一人,為人畜醫生;夥首三至五入,即馬幫的"分隊工”;群頭若干人,即"小組長";麼鍋一人,即聯絡員,對外疏通匪盜關係,對內是消災解難的 ​​巫師;伙計若干人,即趕馬人,每人負責騾馬13匹不等。

在人員龐大的馬幫裡,會設置"總鍋頭"一人,管理全盤事宜,實為東家代理人。馬幫成員分工詳細,獎懲嚴格,但不像其他行業有過分的特權和等級界限,長時間的野外艱苦生活,煉就了人們團結友愛、坦誠豁達的性格馬幫,堪稱"桃園結義"的群體,平時互相亦以弟兄相稱。

馬幫的組成方式
馬幫的組織形式有三種一種是家族式的,全家人都投入馬幫的事業,騾馬全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第二種是逗湊幫,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每家出上幾匹騾馬,結隊而行,選一個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人作馬鍋頭,由其出面聯繫生意,結算分紅時可多得兩成左右的收入。第三種我們暫且將之稱為結幫,它沒有固定的組織,只不過因為走同一條路,或是接受了同一宗業務,或是因為擔心匪患而走到了一起。

地域型馬幫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多由四川、雲南按地域組成。雲南進藏的馬幫,產生在滇西各縣大理白族人組成的稱"喜洲幫”因趕馬人以喜洲為主;鶴慶白族、漢族組成的稱"鶴慶幫";騰沖漢人組成的稱"騰沖幫”,麗江納西人組成的稱"麗江幫";中甸、德欽藏族組成的稱"古宗幫”,巍山、賓川回族人組成的"回族幫"等等。隨著運載貨物品種的增加,出現了專門馱運某種貨物的馬幫,有的馬幫即以貨物命名,"鹽業幫""糖業幫"等。

據估計,到抗日戰爭期間,雲南在茶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號有1500多家,當時每年來往於雲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間的馬幫約有30000馱之多。每個商號一般都自己養有馬幫,形成自己的運輸力量,少則二三十匹,多則二三百匹,來往的貿易全靠騾馬在產地和需求地之間來往運送
馬幫們每天的生活早上找回騾馬,馬吃料,人吃飯,走路,上馱下馱,紮營做飯,放馬,睡覺,周而復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但雪域高原那神奇莫測的自然景色,沿途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使得每一天的行程充滿了意外和驚喜。當時僅有幾百戶人家的德欽縣城,每日馬隊如織,蹄聲鈴聲交作,吞吐貨物不下千馱。茶馬古道上有了"馬幫"這種特殊的載體,使這條商道逐漸變成了聯繫沿途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馬幫,以其獨特的運作方式和不斷豐富的內涵,形成了滇西乃至雲南獨有的"馬幫文化”。

頭騾的風釆
騾馬行進的隊伍時也有自己的領導,那就是頭騾、二騾。頭騾二騾是馬幫中最好的騾子,她們上路時都要戴花籠頭,上有護腦鏡、纓須,眉毛處有紅布紅綢做的“紅彩”鼻子上有鼻纓,鞍子上有碰子,尾椎則用犛牛尾巴做成還插有馬幫幫旗,上面書寫著該馬幫的幫名,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一家的馬幫。馬幫們的說法是,母騾比較靈敏,而且懂事、警覺,能知道哪裡有危險,而公騾太莽撞,不宜當領導。它們吃飯也有各自專門的料袋,像人一樣,一日三餐,晚上就放到山上打野吃草。

騾馬背上的茶
騾馬沿著古道運送茶葉被裝進竹筐,馱在馬背上,蓋上油布和蓑衣,和馬幫漢子走在茶馬古道上,貫穿南北,走向西藏、泰國、緬甸、印度等地筍殼裏的茶餅,沐浴著陽光雨露,被風吹著被雨淋著被騾馬的體溫暖著,少則半年一年,多則五年十年才到喝茶人手中這是自然發酵普洱茶就是最原味普洱香。

同時盤旋在亞洲屋脊的茶馬古道,在距今兩千三百多年的戰國時期就已開發。它以四川成都為起點,經雅安、蘆山、西昌、攀枝花到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衝,從德宏出境;進入今緬甸,最後到達印度和中亞和西亞,對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老天珠的今世情緣

老天珠的今世情緣


「天珠」80-90年代風行一段時間,幾家天珠店陸續開張,請藝人名流上媒體行銷,讓天珠蔚為流行風潮,襲捲全臺灣,現在大陸正風行天珠拍賣價格令人咋舌

當年台灣天珠流行時天珠的價格,從幾百塊到幾十萬都有,前些日子某藝人的天珠在電視更被估價值上千萬又掀起了一鼓風氣但焦點都集中在古老、稀有天珠上,據說老天珠是難得一見,是有福者才能得之,只是凡物各有主天自有安排,連是誰的都算好的!


天珠緣
喜歡天珠是一個特別的緣份,天珠大流行那幾年,適巧有位朋友特別迷天珠,每隔一段時間就帶幾個到天珠到寒舍分享,因此什麼叫老天珠、新天珠、一眼、九眼、寶瓶、藥師珠,全都是那時候學來的,但他看我夫妻倆並不太熱衷,熱情也變少了,有段時間幾乎不提天珠。

有一天,他來喝茶的時侯,手上帶了一串黑白分明的藥師珠,「真美!」不自主的就讚美了起來,但他淡淡說:「這是第二名,第一名老闆不賣...」;喝完茶興頭一來,就開車去看「第一名」,那天大家聊得很盡興,老闆樂得為我們上了一堂課天珠鑑定課,當然第一名也跟著我們回家,成為第一件收藏。

起心動念只為
但收藏這串天珠卻帶來新困擾,因為這位好友每次聚會就會帶新收藏的天珠一起分享,他視天珠如命又不肯割愛讓人,每次只要講起天珠既專業又自信,每顆天珠的由來、圖案意涵、佩載心得..各方面都十分深入淺出的介紹,偏偏自己對天珠的知識少得可憐,談別的他只能聽的份,但講到天珠就只能當聽眾,連插話都沒機會,年輕氣盛,一次還好,二次也可以忍,次數多了就變得有點嘔氣、想鬥氣!

一天真的忍不住了,乃商請一位朋友想辦法到大陸弄一些老天珠回來,讓我在分享的時候能夠壓得住場子,免得老是一路挨打,花錢揚眉吐氣一下也高興,因此臨行前再三叮嚀:「一定要一看就很老很老的天珠我才要!」

機會只有一次

事隔一年多,這段期間朋友大陸臺灣來來回回好幾次,從來也沒談起天珠的事,一天正在喝茶的時候,朋友來電話說:「你要的天珠,我帶回來了,過來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你買了之後,我好賣人」

於是放下茶杯就立即拜訪,一進門,嚇了一我大跳,整個餐桌全都是天珠,光看就眼花,有看起像昨天才做好的;但也有老到圖案全變成風化紋路什麼都有,當下酌量經費後,憑直覺就挑了一些。

隔了幾天,熱愛天珠好友來訪,看到這批珠子,驚訝的說不出話來,好不容易擠出一句話:「這是好東西,還有嗎?帶我去買!」於是連絡好友準備再去淘寶,但好友回覆說:「不用來了!你買後的第二天,另一位收藏家就全買了,貨也帶回去了!家裹沒貨了!

物各有主
事後才知道這位朋友,在受我之託後,到了大陸就透過層層管道,找到懂門路的採購深入新疆、西藏村落去收購老珠子,而且向當地人再三強調:「要看起有很的老珠子才買」一年多才累積這些數量全帶回臺灣,回來後,他邀請幾個行家掌眼,評價都很高,同行聞風而至願意出高價全買,但他堅守信諾,堅持在我買過才開賣。這是第二次買天珠,當然小麻煩也解決了

但這些天珠就收在喜餅盒裏,一放十幾年,直到去因為年熱衷珠鍊設計,在找珠鍊材料才又翻出來,把它當古珠用融入珠鍊裹,才驚見天珠古樸之美,回想當年買天珠的歷程,至今回想起來還是覺得有趣,很符合「物各有主」的天命,但物緣! 物緣! 這批老天珠這時候出現,是用心研究天珠的時侯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