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下雨的日子

下雨的日子

這是大女兒國小一年級的作品,一個下雨的午後寫的,原稿許多字都用注音,隔那麼多年現在都讀大三了,讀起來「家」的味道還是那麼濃,就當最美的回憶與大家分享!


星期日的下午 我在花園裡玩忽然間天變黑了﹗起一場大雨我趕緊回屋外面的雨下得很粗打在玻璃上趴趴作響迷霧霧的一片我看不見外面鳥兒也看不見青山牆角下的石頭卻由乾變濕了和翠綠的盆景配起來格外好看﹗好美喔﹗郁濬正在組裝鹹蛋超人媽媽準備小點心、泡下午茶爸爸拿起筆忙著寫文章我則準備放大鏡研究毛毛蟲就在這個下雨天我們全家過著忙碌又有趣的下午。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古典庭園風情的家

古典庭園風情的家


2009年好友在三峽買了新房子,她一直希望新家能未來的新家,生活便利、可以休閒養老,全家人可以優雅一起喝她泡的茶,最重要的是要讓老公會喜歡,願意去住,想委託我去規劃協助她完成心願。

因為沒學過室內設計,只有按部就班來,在空屋的時候利用一個週末,先去觀察屋子的週遭環境及內部格局,發現周邊環境很棒,在客廳可以遠眺鄰近的山脈,但鄰近的工地正在施工,可以預見三、五年後,週圍都會被住宅大樓所環繞,再也看不見遠處的山光雲嵐;室內挑高38非常舒服,但房子位於邊間,格局而呈斗狀前寬後窄。

引進古典庭園之美
評估後決定引入「江南庭園」人文空間原理,採半開放空間規劃,因為未來的背景是剛性的建築線條,室內刻意用中國古典花窗做主體,把視覺全聚在室內,把未來的建築物當背景,最窄的房間拆掉只留落地窗,把客廳收斂一些,茶間則全開放,讓光線引進室內把視覺空間感放大,讓屋子看起來更大。新空間規劃成好友最盼望的「茶間」兼客房,同時做佛堂及收藏品展示空間使用。

為充分掌握空間的「層次」感,計畫之初,刻意在門口、廚房、客廳、臥室的每個端點,去感受人的立、坐、臥、躺的視覺焦點變化,務必把整個室內的整體感調合,同時人生活在其間,一入門就可以感受到空間的古典美與悠雅,移到客廳、餐廳、茶間,每個空間都能相互呼應,又能聚焦它的功能,讓空間成為可居、可遊、可賞的舒適空間。

讓未來的建築成為背景
在顏色上則大膽建議用茶色系,主要考量在周圍的建築都是灰白系列,室內再用淡色系,室內色彩會外部體量大的建築色彩淹沒掉,運用強烈對比的色調,能產生內聚效果,再搭配多彩的字畫、瓷器、花藝色調更豐美,那些剛性住宅大樓的建築線頓時成了背景,同時可以化掉建築帶來的煞氣,缺點是要常清理否則灰塵一清二楚,在解釋原意後屋主欣然同意。

完成屋主的夢想
基本規劃完成後困難才開始,那時侯流行「買房子 送裝潢」,室內設計己經被綁約了,為了完成夢想屋主親自拜訪設計公司,協商更改設計碰了些軟釘子,推說經費、施工、用料取得的困難,單價需提高等難題,又對我的設計諸多質疑,多次溝通沒結果,後來索性邀請設計公司,切磋我另外的設計作品後態度才改變,並取得共識:一、延用設計公司的工班;二、凡是無法取得的物件,由屋主自行購買;三、所有設計採用新規劃,由筆者監工施作。


氣圍的營造
在整個工程完成後,進入居家佈置階段,屋主原來就有收藏瓷器、古玩、傢俱的嗜好,又熱衷花藝和茶藝,喜歡泡茶接待朋友,因此特別重視茶室的氣氛營造,但原有的傢俱不符合新家比例,最後在古董店找到一張清代的長几代用,再配上老件四腳凳,味道就出來。茶室的牆面是室內的焦點,原設計是希望用藍衣宣紙寫金色經文,但一直找不到合適作品,過了二年才找到卜華志「八吉祥」油畫,配上無量壽佛金銅佛,整體氣氛在輕鬆中帶份莊嚴。

客廳的主題則掛水墨書家戚維義的「金荷」,為掌握整體感,他更親自觀察現場,畫好後掛上去果然滿室生輝,色彩豐美的畫作成了室內焦點。屋主也很捨得用,把畫有「三顧茅蘆」的老件元青花缸用來插花,整個居家空間更顯得大氣。

在屋主的信住及充分授權下,屋子完工後,佳評如潮,幾年過去了,當初預設的功能都達成了,現在房子愈來愈美,成為當地的經典之作,取得屋主同意分享之!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嚐鮮味陳 甘田皆宜

嚐鮮味陳 甘田皆宜


最近喝了二款2013年春天剛做好的普洱古樹茶,口感卻迵然不同,一款是苦澀味留在喉間久久揮之不去。事隔三天,又試喝老甘田新茶,除了有其特有的甘甜味,更飄著一股香氣,聞起來挺舒服的!同樣是「古樹茶」一款苦澀鎖喉;一款甘甜是順口,入口回甘,差別這麼大,問題到底出來那?我們一起來找答案!

以甘潤為上 苦澀為下
明張源在:《張伯淵茶錄》就提到「…香茶有真香,有蘭香,有清香,有純香。表裏如一純香,不生不熟日清香,火候均停日蘭香,雨前神具日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問香、此皆不正之氣。…味味以甘潤為上,苦澀為下。

至於什麼才是:「真香 蘭香 清香 純香」;什麼是:「甘潤」「苦澀」,人的味覺經驗是非常容易驗別的。但只有聞過「真香 蘭香 清香 純香」,才能啟動「對比」的經驗,用來分辨所謂的:「含香、漏香、浮香、問香」等「不正之氣」

找茶去
在文物、翡翠、瓷器、藝術的玩賞收藏上,「先識真 後辨假」是基本功,在品茶上道理應該也一樣,喝好茶久聞真香、甘潤茶湯,再接觸「不正之氣」及苦澀茶味時,喉嚨會自主神經會本能性予以拒絕,因此品茶入門寧可喝得好,可以減少模索時間,讓我們辨別茶樹開始。好茶來自好的茶樹,雲南因為地理環境特別,是普洱茶的原生地,又經千百年的人工栽培演化,普洱茶樹的類型豐富,以種植方式來分可分為:

野生古茶樹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樹,主要產雲南勐海、勐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 等地,在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陵水..等地,海拔1200-1400公尺亞熱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等國均有分佈。

雲南證明茶樹原產地在中國。一般樹幹50cm、樹圍160cm、樹高15m以上、樹齡千年以上,極其稀有。葉大、粗壯、葉脈鼓出,葉緣鋸齒深,葉脈9~16對之間,與現代茶園栽種的大葉種葉脈(6-9對之間)完全不同。

持嫩度高,一芽兩葉,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樹茶的三倍重。所製曬青綠茶,湯色綠黃,香氣清爽,略帶野生茶特有的腥味,與栽培型茶樹香氣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膠豐富,幾乎無苦澀味,滿口潤甜,回甘極其綿長持久。因其產量稀少,價格非常昂貴。

野放大茶樹
栽培型茶樹較為密集、較有規律種植。目前較老的古茶樹區以景邁、困鹿、南糯、版納的古六大茶山等茶區較為出名,思茅中北部地區的鎮沅、景東、景谷,臨滄中南部雙江勐庫、永德等地陸續也發現古茶區。

雲南大部茶區的灌木茶,品種均為喬木型的大葉種茶樹,經人工培植才成灌木茶樹,主幹不明顯分枝較低,沒有明顯樹冠,茶樹株體不高茶樹。滇南茶區的少數民族茶農,把樹高5m以上,難以採摘的栽培型古茶樹叫做大茶樹,大茶樹一般都是該茶園樹齡最老的幾棵或是最大的茶樹王。大茶樹樹幹在30~50cm間,樹圍100~160cm,樹高5~15m左右,樹齡多在500~1000年之間。

這類茶樹都清朝以前種植留存到現在,習慣上稱為「古茶園茶」、「古樹茶」、「大樹茶」。大茶樹樹齡越大,生態環境越好,口感就越協調,口感就越溫潤,這類老樹茶病蟲害少,不需用藥防治,也不進行修剪、施肥等管理措施,是道地天然有機茶

原生態古茶樹
樹幹10~35cm,樹圍35~110cm,樹高3~6m,樹齡多在三四百年。地表植物未被除去,茶園生態良好樹齡大,茶樹未見衰老跡象。所製曬青綠茶,芽葉粗壯,口感甜潤,微苦微澀,苦澀感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隨之回甘強勁。

生態古茶樹
樹幹在10~25cm,樹圍35~80cm,樹高2.5~4.5m,樹齡多在一二百年,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因採摘頻繁,很多生態古茶樹有衰老跡象。所製曬青綠茶,芽葉粗壯,多數葉脈在9~16對之間,口感甜潤,弱苦弱澀,苦澀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短,與樹齡更大的原生態古樹茶較難區分。

民國老茶樹
種植於1912-1949民國年間,時間還不到百年,所製曬青綠茶,芽葉較為粗壯,口感甜潤,有點苦澀,苦澀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不長,與古樹茶有些難於區分。

小茶樹
1949-1976年間種植的茶樹,樹齡35~60年之間,多數植株樹高80~120cm,每畝約1500~2000株。所製曬青綠茶,芽葉不甚粗壯,苦澀在口腔內停留時間長,口感的協調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樹茶要差。

台地茶樹
1976年以後,條列式密植的扦插苗無性系茶樹,目前以勐海大葉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號、云抗14號、雲選9號、雲瑰、矮豐等為主要普洱茶種。

1986年開種的新多數植株樹高60~90cm,每畝約2000~3000株。地茶採人工施肥,氣候等給予的養份好,葉子也很肥大,所製曬青綠茶,由於施用化肥和密植,產量大,生長周期快,強苦強澀,苦澀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

普洱茶的口感
茶葉苦味物質嫩葉含量比老葉高,尤其是芽以下的第一、二葉的茶多酚、咖啡鹼等含量最高,依次減少。茶葉的澀味物質,主要來自有茶多酚類、醛、鐵等物質,以兒茶素類含量影響最大。苦和澀本來就是茶葉特有的味道,但苦能化甜,澀要化甘,層次要多變,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澀普遍的存普洱茶中

但優質的普洱茶會有入口苦 入喉甘的感覺,淡淡的苦、澀味在進入口腔後,茶的苦澀味很快消退轉成甜味;但收斂性較弱的茶,苦、澀味則消退的慢,或直接就不會退去,因此回甘、回甜快是普洱茶品茗者所夢寐以求至於太苦太澀普洱茶喝在嘴裡不能化解開來,就是茶本身原料的問題了

2004,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對老樹茶與台地茶的品質研究,結論發現香氣方面:老樹純正持久台地清香甜爽,滋味方面:老樹濃厚濃強,台地濃強欠協調性生津感強。

古樹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澀味所化出的甘性讓口腔生津,韻味久留於口腔、喉頭,茶氣的表現也慢慢體現出來,讓人體感覺舒服;台地茶的後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暫,生津不明顯,韻味短暫,陳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對較少且釋放得快,人體口感較偏苦澀,但營養成份是一樣的,在礦物元素檢測上含量上,台地茶高老樹茶。也就是說就營養成份而言,古樹茶、台地茶一樣好,但在口感上,古樹茶遠勝於台地茶。

不能說的祕密
茶文化與經濟發展間的變遷,在普洱茶史上的體會最深,20世紀60年代前,普洱茶品製作均以栽培野生、實生苗野放為主,因此造成普洱茶市「老普洱」的崛起,20世紀70年代開始則以實生苗矮喬木茶園管理,茶產量大增,在滿足一般市場需求後,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品茶文化深植後,市場又重新關注原生態的野生茶。

併配是創新 也是亂源

光大陸雲南一省有註冊的普洱茶商就有35000多家,再加廣東、廣西、浙江等省份不知名的普洱茶廠,再加上臺灣和香港及內地自創品牌的茶商,憑良心話說,有多少人在做普洱茶,誰也說不準。

普洱茶從野生古茶樹到人工栽培的:野放大茶樹、原生態古茶樹、生態古茶樹、民國老茶樹、小茶樹、台地茶樹等就有八種類型。再加上大葉種、小葉種之別,又有中、低、高海拔茶園之分,各茶區土壤、微氣候的差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所產茶葉又有差別,製茶工藝的不同,因此同樣叫「普洱茶」,內容可是千變萬化。

普洱茶的好壞,另一個關鍵在「用料」與「拼配」。目前雲南普洱茶的產業統計做得很好,但是號稱是野生古茶樹、野放大茶樹、原生態古茶樹、生態古茶樹的普洱茶品牌繁多產量驚人,您用數學核算一下,有多少毛料才能做多少茶,當產品總量超過毛料,當然是用「拼配」製作,「拼配」也是普洱茶的特色之一,問題是當古茶樹的毛料原料不足時,自然會用其他等級來混充「拼配」,至於古樹茶與其他茶的配方比例「商業機密不公開」,因此有位行家一再叮嚀:「2007年的普洱茶千萬不要買!」問他原因,他也下多說,只丟下一句:「太亂了!」。「混拼」後,又以低成品高單價賣出,消費者傷了荷包,又喝不到道地茶品,這一直是普洱茶市令人擔憂的困境。

普洱茶雜品
2007624日,央視財經頻道製作的《普洱茶泡沫破了》節目中,列舉市面常見雜品普洱茶的製作方式:
1.冒牌:二、三線小廠製作,用大廠的包裝,連內飛、防偽都一模一樣。
2.做舊:做舊有兩種,茶做舊,包裝做舊。
3.小葉種制普洱茶:廣西、湖南、貴州、四川小葉種製作普洱茶。
4.烘青工藝:採用部分的紅茶工藝製作普洱茶。
5.台地茶冒古樹茶:比比皆是,到處都是。

6.普通茶冒名山茶:班章、易武、冰島、景邁被冒最多。
7.拼配茶冒純料茶:台地茶拼配掛古樹茶純料賣。
8.機製茶冒手工茶:機械化生產沒有傳統製茶工藝特色
9.雨水茶冒春茶:台地茶產量在夏茶,味苦卻充春茶用,致茶品苦澀。

用好的毛料拼配普洱茶會讓茶變得更好;同時「拼配」也成了雜茶的藉口,致使普洱茶的品質落差更大,這就是茶的「甘甜」與「苦澀」的原因之一,未來也會成為普洱茶市發展的隱憂。


美麗的等待「轉化」
普洱茶另一個賣點就「陳化」與「轉化」,普洱茶的陳化口感變化非常顯著,因此,讓普洱茶多了份「期待」的美感;這和以前養畫眉的道理一樣、和宋代「鬥茶」的氣圍一模一樣,但一位茶人就不容氣的說:「現在不好的茶,放再久也不會好到那裏去!」,一句道破這個迷失,再老的茶不好喝也沒用,同時品質不好的茶,放再久也不會變成好茶。細細考究許多老茶,其實就是當年賣不出去的茶,它的好喝並不是在原來的預期內。

喝茶除了口感好以外,展示是另一種成就感,許多人把收藏、喝的普洱茶用來代表財富與地位我喝得起老普洱一塊幾萬、幾十萬;你還在喝新普洱茶幾千、萬把塊,帶有優越感炫耀在喝茶,這是茶界的普遍存在現象,讓很多人陷入「貴的茶就是好茶」迷失當中。

好友呂禮臻就說過:「好茶,馬上喝都不夠了,還等明天才喝」,「但好普洱,現在喝可以,但多放幾年確實會更好喝」。如果您正在喝老茶,恭喜你;我現在正喝普洱新茶,可以從新茶喝到它變成老茶,一種茶品雙重享受,又說得出它成長轉化、成熟的歷程,就是多那麼一些些人文質感。

嚐鮮味陳 甘田皆宜
現在最坌普洱老茶,但老茶也靠時間陳化而累積口感,如果新茶先天就不良,給再多的成長時間與空間,也不會變成優質的老茶,這是普遍的共識,因此弄清楚野放大茶樹、原生態古茶樹、生態古茶樹、民國老茶樹、小茶樹、台地茶樹等就有八種類型的口感,是喝好普洱和收藏普洱茶的入門功夫。

但如何在普洱茶海找到真味,成了一個新趨勢,自2010年以後,雲南普洱茶山變成觀光景點,原因在上山找真正「普洱茶味」的人變多了。

許多茶人上山直接買茶、製茶,希望喝到道地的普洱茶,這是對普洱茶市場的反動,因為不信任,才會用眼見為憑的觀念自己動手製茶,這幾年許多臺灣茶人,在從採茶季就進駐雲南,做好茶打上茶行包裝才回臺灣,只為了確保普洱茶失去真味

這股風潮也帶動喝「普洱新茶」的風氣,現在的好茶才會是未來的名茶,因此許多新興品牌都朝這個方向調整,以提供市場「嚐鮮」和「味陳」的兩種需求,而且一上市即獲市場肯定,在各種比賽中屢創佳績,成為著名大廠也得跟上時代腳步。

喝對茶 找真味
茶品的口感是主觀的,個人喜好不同,有人把吃苦當吃補,認為苦盡甘來是人生歷鍊的象徵,但當苦、酸、澀加在一起是另一回事,本文主要探討是什麼才是普洱茶的「真味」,因為經過「併配」後的普洱茶名千變萬化,品牌、名稱五花八門,常讓人陷入五里霧分不清楚何者為真,不對味的茶就像添加人工甘味食品,但常喝不對味的茶,味覺也會把錯的味道當是真的,把劣質的苦澀視為正常,市場行銷也會把錯的口感當成特色來行銷,誤導了普洱茶原有的好滋味,久而久之,以後想喝口好普洱茶就難成一件很困難的事。


因此筆者主張鑑定古董有「標準器」,喝普洱要先找「標準茶」,把口感味覺敏銳度保持在最好的狀態,隨時都能捕捉到普洱茶的好味道,就可以隨緣找到真正的好普洱。也只有喝茶的人有能力去分辨,茶的品質才能回到正道,不容易被炒做,用合理的價格喝到好茶,一樣的老原則「先識真 後辨假」,東西怕比,好壞茶也怕被比,喝對的茶湯的甘甜、回津、香氣自己會說話,再碰上苦、澀、酸的茶答案立判,多說無益用真功夫見真章,祝您早日喝到好茶!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永不褪色的流行的珠鏈

永不褪色的流行珠鏈


國中畢業就到北投當臺灣玉加工學徒,第一份工作就是磨珠鏈,整天坐在小板凳上,帶水倒角倒稜,後來又學了拋光、大切;雖然學徒只當一個月就高唱「回家讀書去!

這段經歷讓我對珠鍊印象特別深,因此在部落格寫了「圓珠製作與珠鍊設計」一文分享,點閱率非常高,因此又寫了「不褪色的流行-珠鏈」小短文,亦深受讀者喜愛,現在重新檢視這篇短文內容稍嫌不足,乃決定標題不變,更新內容以全其美。

珍珠寶石
古羅馬學者普希尼說:「在寶石的微小空間裡,包含了整個壯麗的大自然,僅一顆寶石就足以展示大地萬物之優美」,數千年的歷史中珠寶主要作為權力、富貴和吉祥的象徵,流傳於各個國家的王公貴族之間。

傳承自清代朝珠
清朝宮廷崇尚珠寶,並把珠寶應用在朝珠上,用珠寶的珍稀、色彩;來區別官位的高低。在《大清會典》中還規定,皇帝用的朝珠108粒,應由珍珠、琥珀、珊瑚、綠柱石、青金石組成,讓珠鍊成為貴重飾品。

一品官的頂珠是紅寶石,二品官的頂珠為珊瑚,三品官的是藍寶石珠,四品官的為青金石珠,五品官的為水晶珠,六品官的為硨磲珠,七品官的是素金珠,八品官的為陰紋鏤花金頂,九品官的為陽紋鏤花金頂。

寶石珠鍊的材料
目前世界上3000多種礦物中,有230種以上可以作為寶石,但應用最廣的只有20-30種。商業用途上,寶石分:貴重寶石和半寶石(次貴重寶石),及有機寶石三類。

貴重寶石有:鑽石、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碧璽等五種,但在中國傳統非常重視玉石,翡翠也被列為貴重寶石。半寶石數量多,常用在珠鍊加工的有:瑪瑙、紫水晶、綠柱石(海藍寶石)、黃水晶、石榴石、橄欖石、蛋白石、尖晶石、坦桑石、虎眼石、綠松石、黃玉(黃晶)、鋯石等。有機寶石,珠寶有:琥珀、煤玉、珍珠、珊瑚、象牙等。

用料最苛是珠鍊
珠寶是珍珠、寶石的簡稱。國際通則裡,寶石是指摩斯硬度在7.5以上、呈透明或半透明外觀、稀缺度很強的礦物,礦石摩斯硬度沒達到標準「半寶石」的行列,但都必須是天然產品,而非人工合成、優化處理的產品。



現代珠鍊多用翡翠、水晶、松石、紅珊瑚、岫玉、瑪瑙、琥珀、孔雀石等材料製作。珠鍊十分費料,在鑽石上,標準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要比其他橢圓形、梨形、橄欖形、墊形、方形等造型的價格高出很多,這是因為圓形鑽石對材料的要求最高而且廢料也最多。

圓珠是三維立體的,它在各個方向上對材料要求都特別高,只能以最小的半徑來取材,其他的部分就會浪費掉,因此比如說一顆類似梨形的原鑽,把它切割成圓形它的利用率可能是50%,如果直接切割成梨形的利用率可能就是75%。

珠鍊看似款式簡單,全部由圓珠組成,工藝也不復雜,在整個琢磨過程中對於原料的消耗是很大,對料要求最高是各個品類當中,最稀少也是價值最高的。以翡翠為例:一塊翡翠原料首選是做手鐲,其次是珠鏈,在瑕疵多才考慮做戒面、挂墜等。翡翠手鐲和珠鏈需要的料最多,一公斤的翡翠原料正常是可做3-3.5隻手鐲。在正常情況下,一串直徑9mm珠鏈所用的原料重量可以做2個手鐲。

要配成一串珠鏈,需要三倍以上珠子來選擇,因此在切割珠子時不幸遇到綹裂就白白浪費一塊好材料,所以一旦製成一串珠鏈,其價格就不能用其平均數來衡量,單個珠子可能只有幾千元,但配成珠鍊價格就倍增。圓珠的工藝要看珠子的圓度、拋光度,打孔是否眼正,孔眼是否大小一律,每顆的顏色質量是否相同,直徑越大價格越高。

珠鍊的類型
珠鍊通常有項鍊和手鍊兩種類型,項鍊是用來裝飾領口,手鍊則是直接佩戴手上。按用途來分:有佛珠、手串、項鍊。按表面加工又分素珠和雕花珠兩種,雕花珠有蓮珠、南瓜珠等數種;素珠珠子選型有圓珠、盤珠、輪珠等幾種。

在串法上平串珠鍊:是指由同一塊原料、同一規格翠圓珠組成的項鍊。塔串珠鍊:簡稱「塔珠」就是指珠子由小到大,排列整齊有序。珠鍊的長度,長鍊以不過下腹,短項鍊不能過胸,不能小於脖頸為原則。珠徑大不要超過2cm,小不能少於0.4cm為原則太大顯得笨重,太細小又顯得不中看,平串珠鍊以0.8 cm-1.4 cm最美;塔珠主珠最大1.6cm再依比例縮排,美感最典雅。

 至於寶石珠鍊在等級建議以寶石的評鑑會以4C作為標準,即克拉(carat)淨度(clariry)顏色(color)車工(cut) 做為參考依據。同樣等級的珠子,當然愈大愈難得也愈貴,但從美的角度而言,還是要考量配載者的臉型、身材等條件做參考,呈現整體美最重要。

珠鍊的配搭
現在的玉石材料原料愈來愈少,通常一塊原料頂尖的珠料只佔原料中5-10 %,因此用同一塊上好原料製作珠鍊的難度很高,同時又要所有珠子沒有瑕疵,珠粒又能呈現整體美更只珍品。一位玉石加工業朋友曾感嘆說:「過去功夫不好,原料好怎麼磨都能賣;現在是功好,原料差,會看的人多了,賣不到價錢」說明了原料與磨珠技術的密切關係。

因此現在珠寶展、拍賣會上,珠鍊總是焦點的焦點細細品味才發現,珠鍊是最容易穿搭的飾品,可輕鬆休閒、可華麗時尚、可內斂端莊,主要在珠鍊材質、色調、飾金只要略加設計,女載珠鍊、男戴佛珠,各有巧妙。


宋美齡集端莊、智慧、優雅於一身,是珠鏈穿載最經典人物,她那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盡顯高貴氣質。

後記

 接連幾天應朋友之邀去看寶,並把從年輕買來的珠寶,全搬出來看了一遍,又到珠寶店代為掌眼忙挑寶石飾品,這才發現目前流行的寶石飾品,工藝繁複,善用小鑽石裝飾,看起來亮晶晶,但「寶石」卻小的可憐,我戲稱這類飾品叫「吃工」的款式,意思是工錢多於料錢,傳統珠鍊大氣,身上帶上一串,不被注意還真難,時麾固然美,永恆的美感更令人感動。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金銅佛藝 古今皆美(七)

金銅佛藝 古今皆美()


這系列分享原訂為「金銅佛製作工藝探討」,前兩篇都同之一、之二標示,後來發現在這樣的標題不容易搜尋,才改成現在的編輯方式,因此不管您從那篇文章看起,建議您不妨回頭從第一篇看起,您會發現許多驚喜,不但脈絡清晰,用同樣的方式進入各項主題探討都很快,這七篇只是基礎理論,接下來就屬於實務探討。

從宗教美學入門
接觸金銅佛造像與文物是很一個特殊機緣,1980年代,臺灣經濟崛起,股市一片欣欣向榮,拜財神成了全民運動。當時密宗在臺灣剛開枝散葉,在藝文的朋友引紹下,開始接觸金銅佛。

會跳舞的佛像
因為大學時代練過現代舞,對那些舞姿曼妙的佛像特別喜愛。所以,當大家忙著請供財神時,我則用西方雕塑的觀點,請回一尊很像在跳探戈的佛像,但卻不知道這佛像怎麼稱呼,於是去買中西文專書回來查,漸漸的對金銅佛產生興趣,當時市場湧進許多佛像,木雕、石雕、金銅佛,傳世的、出土的、古廟端出來..的什麼都有。

各種傳聞、故事滿天飛,來源有尼泊爾來的、泰國的、緬甸、西藏等地,只要用心找對門就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佛像,但因為口袋不深只能欣賞而己,後來只要有相關展覽每場必看,在國父紀念館「慈悲與知慧」展後,才積極投入金銅佛的探討,但至今我仍保持喜歡金銅佛的初衷,用宗教美學欣賞金銅佛,對金銅佛素養自忖是有信心的,只是口袋淺就低調些。

媽祖打開的門
20086月,石友宋先生從三峽帶一群朋友到寒舍,席間有己故的法王及其護持與弟子;還有正在製認作珊瑚媽祖的賴威佑夫婦,一進寒舍,法王就對金銅佛像特別興趣,喝茶中法王與賴威佑不斷的在討論「造像風格」與「製作工法」,當下我猶如夢中驚醒,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探索金銅佛藝術,卻沒在「造像工藝」上下功夫,事後,開始深入探索「造像工藝」,以補自己的不足,對金銅佛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體認。

2008年適逢兩孩子都面臨大考,友朋間聯誼的也刻意減少,直到20095月,因為一尊佛像背光待修,在一次翻閱金銅佛專書時,掉出一張明片,一看是賴威佑的明片,明片上載明擅長於「金工」,心想難道菩薩想請他維護,於是再上白雞山莊,才得以一窺珊瑚媽祖製作過程,又得賴威佑誠摯的分享,並觀摩他塑與雕的技法,才把知識與實作技術連結起來,對金銅佛的欣賞更深入,隔了四年才整理出系列分享的文章,每篇文稿都需要上網、看書查證,一篇約需要一星期才能整理出來,這篇稿子完成後,這金銅佛系列的引導文就告一段落,接下來就足單品分享,圖文會用更精實方式呈現。

佛緣最重要
在金銅佛成為拍賣場上熱門商品,以前研究金銅佛歷史、宗教哲學、造像美學等宗教人文的觀美變少了,話題總繞在價格、價值、真品、贗品、仿品鑑定話題上轉,用拍賣公司的價值和觀點來詮釋金銅佛,好像非我族類的造像,都一無可取。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宗教上,金銅佛沒有真品、贗品、仿品之分,佛像和唐卡創作目的在於傳播佛教經典,便於修習入門及凝聚信仰的擎誠,因此面對金銅佛緣份最重要。因此在「金銅佛藝」系列,才會反其道而行,從「古印度佛教造像源考」談起,談到「錘鍱工藝與沙範脫蠟鑄造」,以「巧藝賦神 珊瑚媽祖」討論現代最經典的金銅造像,這些資訊的取得不難,同時在部落格有限的版面,也沒辦法深入探究其細節,同樣題材連連寫這麼多篇,希望提醒大家面對藝術及金銅佛,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去探索,路走寬了膽子才會壯,臺灣話說:「一理通萬里徹」,基本功紮實了,入門就沒難事,自然不同隨風起舞,陷入人云亦云的迷失,做個沒論述能力的欣賞者。

多年的實務經驗的累積發現,只要充分瞭解佛教造像發展史、掌握每個時代的造像特徵、製作工藝、用料特點、藝術風格等功課,要進入古金銅佛領域也不是件難事。面對今仿古的作品在金銅佛,只要熟知古今造像工藝的差別,見多識廣鑑定也不難,關鍵在您需要的是什麼?您有機緣碰上嗎?

看似大哉問,但在佛像領域這是最常碰上的情境,想求求不到,機緣到了,在最不經意的地方您都會遇上夢寐己久的好佛像!

品高藝精皆美
高古金銅佛在拍賣市場價格屢創新高,貴在其珍稀,具有歷史、區域藝術風格的指標性,自然成為市場追逐目標,由於市場需求熱絡,於是出現各類金銅佛,市場依其年代、工藝、藝術風格等條件,把金銅佛分成真品、贗品或仿品,一旦被列為贗品或仿品,就為古董市場的黑名單,在經濟市場規範上這是對的。

但細究金銅佛的工藝傳承,會發現到現在尼泊爾及西藏,有許多佛像製作工坊都還保留幾百年前,家族延續下來的「模具」,而且用古傳工法在製作金銅佛,這類工作坊所造的金銅佛,至今仍保有古風,用合理的價格就可以買到,每個人依自已的經濟能力,決定自己的喜愛,這就是自由市場,最忌諱的是以現代製作的金銅佛,以古金銅佛的價格賣出賺取暴利;但也不要澎脹古銅佛的價格,更不要全盤否定現代金銅佛的價值,因為每個人欣賞、請供、收藏金銅佛的動機、目的不同,隨喜安都值得尊重。

金銅佛藝分享 本系列結語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巧藝賦神 珊瑚媽祖(六)

巧藝賦神 珊瑚媽祖()

媽祖信仰源起
媽祖林默娘是歷史上實存的人物,她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享年28歲,其生前海上救難神蹟已遍聞民間。她首次受官方封誥是北宋徽宗皇帝趙佶宣和五年(1123年),特使路允迪出使高麗遇風雨所襲,幸賴媽祖顯靈相救,在路允迪奏請敕封,宋徽宗乃封媽祖為「南海女神」並傳旨建廟,才由民間信仰升格為官方神格。

元世祖又進封為「天妃」。康熙十九年(1680) 再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進封媽祖為「天后」,是女性最高位階,並列入朝廷祀典。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以救皇宮大火,敕封「天上聖母」世人延用至今。

因為媽祖有官方神格,其造像從宋代到明朝即有官、民之分,在用料、雕工、尺寸上都有明顯的分別,由於宋代造像傳世者少,目前多以明、清兩代居多。台灣媽祖造像明顯延續明清兩代的造像規範,明代常見的朝天式媽祖,目前仍遍見台灣各地老廟中;清乾嘉時期的圓腹、雙手平放、端坐圈椅形態的媽祖,已成台灣媽祖造像的既定圖騰符號。

臺灣媽祖形象
臺灣先民渡海來臺拓墾,航海安全、渡台後,身體健康、農事、海事所需、遷居買房、人事仲裁.. 大小事都要請示媽祖,都能感受到媽祖的靈驗助益,因此臺灣在信仰裏媽祖廟最多。台灣有清一代二百餘年來,供奉媽祖神祇的造型呈多元樣貌,無論是自湄州祖廟或原籍家鄉分靈、隨身護符持像,或在台灣翻新供養的,媽祖為信仰中心,遍見於祠廟、家宅、社團、舟船中。

臺灣媽祖神像,從面貌、冠飾、袍服、持物與座椅的造型和裝飾,來反應媽祖的神格與在信眾心中的形象,在造型上,迎奉自湄州祖廟的媽祖造型,多以媽祖昇天時的的少婦在臉型、體型都較纖瘦。源自泉州、漳州的媽祖,多以「媽祖婆」形象來形塑,體型微胖慈眉善目,神情慈眉垂視平易近人。

鹿耳門媽
臺南鹿耳門天后宮所供奉的媽祖,信徒稱之為「鹿耳門媽」,是明式官方型制,鹿耳門媽祖造型,手持如意坐姿、菩薩法相、天妃法髻及,衣明代帝后服飾,開右衽,刻金線龍袍,坐明式龍頭寶座,用紫檀類酸枝木所雕,色澤沈穩明亮,造像材料全臺唯一,己有八百餘年歷史。

媽祖造像的承與變
台灣媽祖信仰深入民心,影響層面廣大,台灣媽祖造像在形式、內容上,明顯延續明清兩代以來的既定規格,明代常見的朝天式媽祖目前仍遍見台灣各地老廟中;而清乾嘉時期的圓腹、雙手平放、端坐圈椅形態的媽祖,已成台灣媽祖造像的既定圖騰符號。台灣媽祖造像因應不同時空,及民間信仰行為變遷影響。

傳統媽祖造像
媽祖造像尺度上,台灣所見有清初移民過海時抱神像於胸前的袖珍型媽祖,高度小至5公分(寸半)左右者。常民供奉者,則以高25公分(8寸)左右最為普遍,清代木雕媽祖神傢,宮廟主祀高度110公分(36)以上,常見土塑技法或以軟身構成。

傳統造像工藝生產有地域之分,如福州、泉州、漳州及潮州系統的差異,但在媽祖造像上地域性差別並不大,造像以木雕為主,運用雕刻、捏塑、範鑄、紮黏、瀝線彩繪貼金、鑲嵌等技法交互運用製作媽祖像。在色彩上,多數造像有黑面、接近人本膚色的粉面及金面的色彩之分,但黃金色被視為基本色調。

三木 四石 五金
在造像材質的選擇上,自然與社會經濟力有關,台灣民藝界有句行話「一土、二紙、三木、四石、五金」,經濟力比較差就用土塑、紙紮的製作;經濟改善後,自然再要求木料石料用金銅料製作成本更高、製作門檻也高,是各寺廟最高的期待。

媽祖造像的形式特徵時,通常由寺廟主事及信眾提供給雕製師傳材質、尺度、裝修配飾給師傅做參考,但實際上關於媽祖造像形式特徵的文化底蘊探究,都是由佛像製作師傅決定,因此為媽祖造像保留了很大的創作空間。

湄洲媽祖廟的創新
福建湄洲島上的「媽祖遺跡」,在文化大革命中早己被破壞殆盡,直到1990年代,兩岸交流開放後,臺灣媽祖廟往福建湄洲島進香時,才捐款重修湄洲媽祖廟,成就現代化的宮殿、參道和牌樓規模,兩地的媽祖文化的再融合,信眾將媽祖重定位為「和平女神」,並能把媽祖信仰文化推向國際,讓媽祖成為國際信仰,因此現代版的「湄洲媽祖」造像,重新設計後就深具時代風格。

巧藝賦神 珊瑚媽祖
南方澳進安宮珊瑚媽祖,於2009930日由馬英九總統親自安座,媽祖高度約146公分,重量約600公斤,造像所用的桃紅珊瑚直徑30公分,重約50公斤,是由綺麗珊瑚洪女士所捐,先請宜蘭請師傳取臉及手料樣後,再委由藝術家賴威佑、吳玟瑭夫妻,再做整體雕與塑設計及細部金工處理,前後花了2年半才才完成「珊瑚媽祖」,是近代最經典的金銅造像。特以「金銅藝說」系列觀點,深入分析「珊瑚媽祖」造像難度與珍稀之處。

造像考據
媽祖自宋代封「南海女神」具官方神格身份。康熙年間,又列入朝廷祀典,造像自然有官民之分,金銅神像的製作因為材質珍貴,素來即為歷代帝王所重,因此造像上都寫實者居多,在考查唐、宋、元、明、清的媽祖造像風格後,曾參與故官金銅佛文創商品開發的賴威佑、吳玟瑭,深入研究後決定以唐、宋寫實造像為底韻,明清兩代的宮廷風格做為主,同時引進西方雕塑的光影設計概念,希望新世代的媽祖造像,能在不同時間的光影條件下,都能呈現富有層次的立體美感。

珊瑚媽祖造像的材料,與一般金屬雕塑不同,臉與手的部份是寶石珊瑚為主;金身與寶座則是以銅為胎,再用金工技術抽絲、嵌純金雲紋、鋪珊瑚沙為飾,屬於「複合媒材雕塑」,創作者在製作上技術,必需精通雕塑、脫臘、拆模、鑄造;同時又要擁有金工雕刻、鑲嵌技術,才能完成整個造像工程,為掌握準確比例及製作流程,首先要製作等比「原模」做為工程參照。

重雕寶相及手部
在製作金身時,最重要的比例、姿態,必需與由桃紅珊瑚雕刻的「臉」與「手」的整體比例調合,塑像才會完美。因此重雕珊瑚媽祖的「臉」與「手」成了首要工作,但由珊瑚媽祖「臉」與「手」所用桃紅珊瑚是屬於倒枝珊瑚,已有嚴重蛀蝕及白化現象沒有精心潤飾,將無法呈現媽祖高貴的氣質,但賴威佑深信:「這是媽祖自己的選料,一定是算好」,因此改採用以質賦形的工法,先用玻璃纖維取模型試雕再取紅珊瑚料雕刻,充分掌握每寸每厘每分可用的材料,以呈現媽祖完美聖相。

完成後的媽祖聖相,雙眉至鼻樑的弧線相當順暢,面容清秀,額際高廣,臉頰豐潤,直鼻高挺,眉眼上挑,雙眼微微下視,下唇略豐,長垂的大耳,耳垂卻長及近下顎,代表慈悲與反觀自省,使人感受到內斂的氣息,不論在那個位置仰觀,都能感覺她慧眼,總是在慈祥的注視你。

在金身設計時又發現,因為手部角度問題,金身體態會過於僵硬,同時令牌的高度也會遮住寶相,於是回到手及令牌重雕工作。在完成成「天上聖母」聖相及手部重雕後,才開始用油土塑金身。

滿工設計的金身
塑珊瑚媽祖金身時,為符應媽祖神格,在服飾上繡有各種寓意吉祥、色彩艷麗的紋飾圖案,除了龍紋,還有鳳紋、富貴牡丹紋、吉祥八寶紋等等。在龍袍上的龍紋之間,多繡以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

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稱"海水江涯",這寓意福山壽海,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同時也隱含了"江山一統"" 萬世升平"的寓意,整個吉祥團案均適切的融入媽祖服飾中,呈現端莊高雅之氣質。

金工精雕細縷
 金身雕塑順利進行完成後,由藝術家賴威佑親自分片、製模,再請工廠脫蠟、鑄銅完成。但金身雕塑部份太精細,無法準確翻模,因此翻銅後,必需用現代金屬雕工具全身的再雕飾過,才能把媽祖金身上的雙龍戲珠,連福紋、鳳凰于飛圖、富貴吉慶紋,四時如意珠串,龍袍上有九龍圖,八吉祥、年年如意紋等圖案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

媽祖金身正面遮膝,有富貴九如圖,並運用「掐絲琺瑯」技法填製完成。黃金九龍八吉祥龍袍,金身錦地是三公斤的黃金線材,盤捲成雲紋織地,再鋪上深紅寶石珊瑚,色調格外的典雅高貴。

寶石嵌崁的五鳳冠
現存供奉於臺灣宮廟的媽祖神像,每尊神像的冠,幾乎都垂有冕旒,冕旒的冠,珊瑚媽祖則帶「五鳳冠」。媽祖的五鳳冠,天鳳銜12串彩虹寶石珊瑚珠簾,遨翔天際、眼觀四面。

元神鳳鑲嵌一顆重150克拉頂級深桃紅寶石珊瑚珠,氣定神閒、顧盼自若。後方督守鳳銜10串彩虹寶石珊瑚珠簾,安泰凝神,其下護頸設引福紋,中央鑲嵌一顆300克拉粉橘色寶石大珊瑚珠。左右的福壽鳳及康寧鳳耳聽八方,各銜鰲頭金鎖、珊瑚珠串友。

最貴氣的媽祖
珊瑚媽祖的桃紅珊瑚,是龍宮千億年所養的寶物,一日為供養者洪女士發心,才能成就了珊瑚媽祖天面與法手,又在進安宮爐下弟子護持下才能完成大願,又得當今雕塑奇才賴威佑及吳玟瑭夫妻的精湛功夫之助,把畢生所學都貫注其中,用其巧藝賦於珊瑚媽祖威儀神釆,很多人說這種功夫是「神捉著手做的」,才能造就當代此一經典之作剛開始,我也是這樣子認為,但當我親眼見識到賴威佑的塑、雕、鑄的寫實功力後才全然改觀,所以這篇文才會用「巧藝賦神」。

每次到南方澳都會到進安宮呆一個多鐘頭,但我會拒絕千遍一律的,及過度強調價值的導覽方式,一個人低調安靜的從不同角度欣賞珊瑚媽祖的聖儀,但常發現很多人就是抱著「觀光」心態,走馬看花的看珊瑚媽祖,心裹有些不捨。

回家後,上網去查相關資料,才發現關於珊瑚媽祖的資訊多半是旅遊報導,對金銅造像藝術介紹的非常少,乃決定重修舊文分享出來,希望您到南方澳,可以遠觀珊瑚媽祖的神釆,近觀其工藝之精湛、用色之典雅,體會珊瑚媽祖之美。同時也肯定老友對媽祖付出與成就,凡事天自有安排,人生能有機緣創作此珊瑚媽祖,足矣!

目前珊瑚媽祖正坐在進安宮殿正中央,與殿內諸神像相互輝映。珊瑚媽祖法身莊嚴,寶相清淨,九龍貼身護衛,八吉祥佈滿虛空,清淨蓮花隨行雲流轉,鸞鳳和鳴于飛九天,呈現了富貴吉相,讓參拜者望之生慈悲歡喜心

後記

珊瑚媽祖是複合媒材的經典之作,但寶石珊瑚主要是碳酸鈣,怕酸、油煙因此製成飾品時,只要穿載過都要用清水擦過去酸污,進安宮坐落於南方澳第三碼頭正對面,海風直入廟內,又長年香火鼎盛,因此在保養上要多下功夫,建議學日本人在每年特定時間固定保養,甚至設計個活動讓信眾出錢出力,參與保養與供養的工作,讓民眾更貼近媽祖信仰,又能讓經典之作傳為久遠!   2013.8.31記之

◎本文珊瑚媽祖圖片,由賴威佑及吳玟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