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瓷論藝 古今兼融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中國的英文「China」是來自瓷器「china」,說明了瓷器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
多元瓷貌
古物今用
收藏古物有時候樂趣在「古物今用」,呈現古典的風情;或是用來陳設居家生活,讓家裹色彩、質感更豐富而已,但有了「價格」、「價值」觀念後,很多事情就變成。
2010年內地一位朋友來訪,看我用一只龍泉碗放茶點,驚訝得連說:「你真捨得用!」細問下,才知道那北宋龍泉在大陸己很稀有價格就是貴,但到現在我還是用來放茶點,因為它原來的功能,就是用來吃飯、喝水、放食物到現在都沒變,新舊、年代沒有太大的差別。
2010年內地一位朋友來訪,看我用一只龍泉碗放茶點,驚訝得連說:「你真捨得用!」細問下,才知道那北宋龍泉在大陸己很稀有價格就是貴,但到現在我還是用來放茶點,因為它原來的功能,就是用來吃飯、喝水、放食物到現在都沒變,新舊、年代沒有太大的差別。
古典現代皆美
◎台華窯陶藝研習中心,鄭善禧、戚維義、洪仲毅、白豐中等藝術家創作的基地。「品瓷論藝」主張,不要用單一標準評估瓷器,品玩瓷器貴在善用其形、質、色、圖案與造形來美化家居生活,其次是用合理的價格,買到自己喜愛瓷藝品,並且用平常心看待古瓷、現代瓷,在審美過程中,古瓷的美感與現代瓷是各有特色的,無法相互比較的,如何品賞過程找到玩賞樂趣最重要。
◎法藍瓷(Franz)2001年創立,器型融合東西方文化以及結合浮雕的獨特性。
如果您現在坐擁有古代名瓷,恭喜您,但您必需有個認知,縱然您擁有的名瓷和蘇富比、佳士得年代、品相都一樣到位,但在市場潛規影響下,名瓷的價格差異是很大的,同樣的父母所生,命運卻大不相同,懷抱市場虛幻的價值,不如享受當下坐擁珍寶的喜悅。
清 多穆壺考

多穆壺,在藏語原意為盛酥油的桶,亦有用作盛載奶及酒,是蒙、藏民族的盛器,早期的多穆壺是以木或乾金屬等材料製成,再用皮帶或金屬帶箍起來釘牢,直至十八世紀仍然如此。但明朝時似乎不大流行這種形如直筒的多穆壺,倒流行僧帽壺。

乾隆又在紫禁城內仿西藏托林寺壇城殿築雨花閣,具濃郁藏式佛教建築風格。大量的寺廟和法事當然要有大量精美的法器和擺設配合,宮中作坊因此生產了大量瓷制及其他物料的多穆壺這類器物,同時亦供清帝賜贈高僧之用,由於金屬較堅實,存世清宮珍寶中的多穆壺以金屬居多,瓷制很稀有。
清乾隆松石綠地粉彩花卉龍把多穆壺


相近例子,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出版的《皇權與佛法—藏傳佛教法器特展圖錄》第218頁。香港兩木出版社,1989年出版《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第422頁,亦有一件仿木多穆壺,壺身箍飾鎏金,仿最早期多穆壺的型制,兩個例子僧帽狀圍邊都有相近的紋飾;雖然同樣有鳳形流,但造型各異。
聲明/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