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紅珊瑚的品種與加工

紅珊瑚的品種與加工

紅珊瑚品種
紅珊瑚分佈在熱帶、亞熱帶淺海地區色彩有:
1.AKA:暗紅,深紅色,價值最高,多產自日本和台灣。
2.沙丁:鮮紅色,市場上常見的正紅色,多產自義大利。
3.MOMO:桃紅/橙紅色。
4.ANGEL SKIN:粉紅色,常說的孩兒面,也稱天使之膚。
5.粉白,白色:通常以顏色、塊度、淨度、光澤作為評價依據。

紅珊瑚按照其生長條件的狀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枝:
也就是珊瑚在捕撈上來前仍然是活體,其表面有生物組織,而其骨髓表面有薄膜,蟲蛀現像很少。珊瑚被磨光後光澤明亮,光彩奪目。

脫體或倒枝珊瑚:
是指珊瑚在捕撈時已停止生長,但其骨髓結構仍然未受到海水強烈侵蝕的珊瑚,這種珊瑚的質地仍然較緻密,經拋磨後光澤好,蟲孔較小。

枯枝或死珊瑚:
這類珊瑚在捕獲前已完全停止生長,珊瑚受海水及微生物侵蝕較為嚴重,其結構已有一定的變化,表面有較多的蟲孔,用這種珊瑚加工的飾物光澤一般較差,因而常常是較為低質的珊瑚。
  
三 代 枝:就是一株珊瑚活枝、枯枝、落枝同時一起出現稱為三代枝。

在珊瑚市場的交易之中,當然以活枝紅珊瑚價格最好,脫體或倒枝珊瑚次之,再以珊瑚的種別、大小、組織粗細、顏色濃淡、光澤深淺、折損蛀孔等訂價參考。珊瑚加工業者則依照所得珊瑚的性狀,選擇加工方式,主要分以切割琢磨和雕刻兩大類。

珊瑚工藝傳薪
台灣珊瑚加工傳習自日本。民國十四年台北州水產會在總督府的補助之下,在基隆舉辦珊瑚加工講習會。民國十五年日總督府將補助擴及民間。東洋珊瑚會社在基隆成立,經營珊瑚買賣、加工及技術人員養成等,並設加工廠有技術人員 30 餘人,從事珊瑚加工及技術傳習。自此以後,民間經營珊瑚加工的業者逐漸增加,北部地區先後開設了十餘家加工工廠。

圖片/福人德提供

日據時期珊瑚加工廠平均設十餘多時達 23 所(民國25年),以北部地區為主,澎湖次之。但加工層面也限於初級的切割琢磨而已。

光復後臺灣紅珊瑚加工
民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珊瑚產量急增,珊瑚加工業迅速發展,大小工廠近千家,珊瑚業人口逾萬人,主要分布於蘇澳,台北,高雄、澎湖等地。全台灣珊瑚銷售店有一千五百餘家,台北縣市就有珊瑚加工廠一百五十多間及上百家珊瑚藝品店,台灣的珊瑚加工技術,表現文化藝術內涵的要求下,在不斷的提昇工藝的層級,珊瑚技藝早以超越日本,臻於世界一流之境。

珊瑚加工種類
珊瑚原料進入工廠後,先依珊瑚枝之粗細大小,種類顏色及活、枯、死木等之不同加以分類,再按珊瑚枝生長的形狀、大小判定如何切割、加工或雕刻。
紅珊瑚加工分三類,一、造型好的珊瑚常做觀賞石;其次是做雕刻擺件或裝飾品;三、原料加工成珠鏈、戒指、手鐲、胸針、耳墜等寶石飾品。台灣珊瑚的造形切工,以質地佳的珊瑚做成戒面,或是磨成鼓形珠項鍊墜飾;珊瑚的重量愈重,形成時間就愈久;自然數量較少,價錢也較高。

珊瑚加工程序
清洗:將打撈上岸的珊瑚放在水中,不停地轉動清洗,脫除珊瑚外層表皮,露出珊瑚原色。
切鋸:依據珊瑚原料的色澤、品質、形態, 決定珊瑚的用途與加工方式,工作是由最有經驗的師父負責以避免浪費
成形:將切鋸以後的珊瑚原料,進一步加工成形。再決定製成飾品以圓珠為例先在砂輪機上磨去稜角,再置入圓珠製造機研磨成胚形彫刻品則在決定構思及造形以後,以電鑽及各種雕刻工具,刻劃出人物、花鳥及袖珍茶壺或其他造形。
細磨:粗胚及雕塑品都需要經過磨光或振盪搖鼓除去切磨痕跡,雕刻品更需經過細步修飾,使作品更加細緻具有品味。
拋光:使用拋光劑和布輪拋光,或以鹽酸處理,讓珊瑚光澤重新展現出來。

珊瑚王國新風情
一九五○年代後期,台灣外銷工藝產業漸發展起來,至1961 年台灣輸出之手工藝產品價值已達8,990,362 美元,為了增加產能以應付市場需求,廠商開始引進或研發各種加工機器以減少手工,並開始有同類工藝產業區域性結集發展的地方工藝產業形成,如:三義的木雕、花蓮大理石加工、澎湖的珊瑚、台北台灣玉、珊瑚等寶石加工等均在民國五十年代逐漸興起。

1970年代前後,日本因其國內經濟起飛工資成本的提高,遂將手工業產業移至台灣生產,並引進加工機械、技術與管理,開啟台灣外銷工藝產業的另一發展高峰。台灣省政府推行「小康計畫」與提倡「客廳即工場」,197080年代中,可說是台灣外銷工藝產業的鼎盛期,外銷市場由日本、美國而擴展至全世界,台灣創造了「籐業王國」、「景泰藍王國」、「玩具王國」、「半寶石加工王國」等封號。

1988 年開始,隨著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政策,台幣大幅升值,人工成本急劇升高,手工業產品出口成長趨緩。之後,逐漸開放的中國大陸廉價勞力的競爭下,台灣外銷工藝產業開始外移、產業規模急劇萎縮。澎湖的珊瑚、台北台灣玉、珊瑚、寶石加工等,在七十年代後期已漸趨沒落。

臺灣曾經是珊瑚王國,買珊瑚到台灣來,是珊瑚界最自傲的成就,但因外銷市場萎縮,也曾面臨崩盤的困境,正好遇上兩岸開放,對「紅」色珊瑚情有獨鐘,臺灣紅珊瑚先立足北京、西藏、遼寧等地,引起了巨大迴響被奉為「國石」、「國寶」,在兩岸觀光開放外,掀起了翡翠及紅珊瑚採購熱潮,一夕之間枯木逢春,又再抽新枝冒新芽,整個產業又再度復甦起來。

但現在又面臨原料枯絕,必需仰賴進口以維續生存惟有提高工藝層級,建立行銷系統,開拓國內外市場才有生機。民國96年,政府結合產、官、學三方共同研議,制定「寶石珊瑚採撈管理辦法」,以保護寶石珊瑚產業能永續發展,讓後代子孫得以承續發楊臺灣寶石珊瑚藝術之美。
本文圖片/福人德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