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佛教文化傳播與在地化造像(二)

佛教文化傳播與在地化造像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紀以前創建,從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在釋迦牟尼入滅後,由大迦葉主持,在王舍城第一次集結,由阿難負責誦出經藏,優波離負責誦出律藏。在佛滅後百年又舉行第二次集結,印度佛教集合僧團共同誦出佛經,以確定正式經典。

在第二次結集後,佛教分化為大眾部與上座部兩大部派,後來隨著教徒對戒律、教義見解的差異,兩大部派又再度分化,形成大乘佛教與小大乘佛教,成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大乘與小乘雖然修持方法不同,但都要通往解脫成佛的方法。

佛教文化傳播
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小乘佛經。但在魏晉南北朝期間,小乘佛教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至唐朝玄奘譯有論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對佛教的理論全面、系統的總結後,主要的小乘傳承,有俱舍、成實二宗,在唐初之後就衰微喪失影響力,佛教學者將唐代定為大乘佛教的「唐密」。

大乘佛教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流傳到中國東北,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及越南,中國成為大乘佛教的勝地。唐朝時期大乘佛教又傳入西藏,但在唐朝禪師摩訶衍(Mahayana)以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生大師「頓漸之爭」的世紀辯論後,「藏密」成為西藏前弘法期佛教主體。

顯教與密教
顯教與密教之分,並不是佛教教理的區分,而是修行方法和傳授方式的區分。大乘佛教發展到後期,吸收了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教的一些理論和方法,發展出「密乘」,這一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真實密意」,不可輕易示人,需秘密傳授,因此稱本派為「密教」,稱所有其他宗派為「顯教」。藏傳佛教主張顯密雙修,先顯後密是現代密教的主流。漢傳佛教以顯教為主,但也包括了密教宗派。

漢傳佛教
佛教是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中原。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南傳佛教
佛教的一支由印度恆河流域向南方流傳,南傳佛教於公元前3世紀,已由孔雀王朝傳入錫蘭,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地區。11世紀傳至緬甸阿努羅陀王朝,其勢力使南傳佛教滲入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1361年,錫蘭僧王被暹羅(今泰國)素可泰王請至國內建立僧團,這是泰國佛教的開始。此時,緬甸、暹羅和柬埔寨等地的僧人也不斷進入錫蘭,學習佛法,並重新受戒。他們回國之後,也根據他們所受的戒律,在他們國內建立僧團,稱為僧伽羅僧團。這些僧侶,將錫蘭大寺派的佛教傳承,帶往東南亞各地,成為南傳佛教的開始。

14世紀中葉寮國國王法昂娶柬埔寨吳哥王的女兒為妻並引入上座部佛教,從而傳播遍布於整個湄公河流域。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現今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有很多上座部佛教,佛教徒佔該國佛教徒的90%


藏傳佛教
西元四世紀中葉,藏王拉托托日年贊的時期開始在西藏出現佛教三寶所依和供奉,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先後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唐朝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同時也從尼泊爾和迦濕彌羅等國引進諸多經書,佛像和佛塔,松贊干布在他的兩個妻子影響下皈依了佛教。

前弘法期
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場桑耶寺,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但仍有許多人反對,寂護大師乃返回印度,敦請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當時唐朝禪師摩訶衍(Mahayana)入藏宏揚禪宗,與蓮華生大士辯論,史稱「頓漸之爭」。蓮華生大士折服了唐代大乘佛教與西藏本土的苯教,前弘法期西藏的「藏密」才在西藏得到流傳。

後弘法
841年,吐蕃赤祖德贊在信奉苯教的貴族大臣發動的政變中被殺,其兄朗達瑪被擁戴即贊普位後,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內流傳,史稱「佛苯之爭」。到了開成、會昌年間,贊普達磨大肆摧毀佛教。在這個時期,寺廟被毀、佛經被焚、僧人被迫還俗或殺害,這使得藏傳佛教在往後的百年間陷入了黑暗期。

八世紀中葉,印度教的勢力幾乎席捲了整個印度。商羯羅在印度東西南北各建一座印度教神廟,東印度的是在奧里薩邦(Orissa)的浦里(Puri),印度教的「性力派」風行於孟加拉、奧里薩、阿薩姆(Assam)一帶,更加速了佛教的蛻變。

經過此次禁佛運動,至100多年後,佛教才從多康地區重新傳入西藏,開始了後弘期。11世紀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峽應請入藏,宣揚顯密觀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應發展,波羅王朝盛行「秘密大乘佛教」,成為印度佛教發展晚期的中心。

15世紀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賈曹傑、克主傑等創立格魯派。下傳達賴、班禪兩大系,為現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宗一般自稱為金剛乘,與前弘法期進入西藏的大乘唐密,有很大的差別。

藏密傳入中國
藏傳佛教在元朝時傳入漢地。宋元之際(1260年),忽必烈時期藏傳佛教獲得了元朝朝廷相當的尊重,薩迦派法師八思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賜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統天下佛教,並兼任總制院使來管理西藏事務。

藏傳佛教已經是青藏高原,內蒙古,尼泊爾,不丹,蒙古,卡爾梅克,西伯利亞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最重要的宗教。印度錫金和拉達克地區這些以前的獨立地區,民眾也以信仰藏傳佛教為主。
1407年明永樂五年,明成祖冊封噶瑪噶舉派第五世法王得銀協巴(哈立麻)為「大寶法王」。到十七世紀中期,大漠南北的大部分蒙古人已信仰藏傳佛教,此時新起的格魯派聲勢也發展迅速,並不斷擴展,至1652年順治九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呾喇達賴喇嘛」。

佛教在地化造像
藝術源於模仿,終於創作,佛教藝術最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包容與創新,不同時代的信仰人,可以依據不同的經典、區域文化特色,創作屬於自己文化的佛像,讓佛教更親進自己的子民,同時造就多元的佛教藝術,以西藏為例:11世紀以前,藏傳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藝術風格為主,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14世紀以後,西藏本土造像的藝術風格逐漸形成,15-16世紀達到藝術高峰。

藏文史料《漢藏史集》所言:有位名叫藏瑪堅的漢族人,他應召而來與國王及蓮花生大師,討論宮殿中如何繪塑神像問題進行協商,他手裏拿著一個盛滿一小缽畫料的大缽和一捆畫筆,自我介紹說:「我是世界上最傑出的雕塑家和畫家,是吐蕃國王建寺院的藝術家」。

藝術家說:「這些眾神按印度風格,還是按漢族風格造像?」
大師言道:「正如佛陀乃出生為印度一樣,應按印度風格繪塑。」
國王說道:「大師,我希望好鬥的藏人成為佛教信徒,還是讓他按照藏族風格繪塑諸神吧」。
大師因而說道:「召集吐蕃百姓,按藏族風格繪塑諸神。」

於是在召集的吐蕃人中,他以俊美男子麥悉諾察布為模特兒,塑造了阿耶婆羅卡薩巴尼神像;以漂亮女子交繞•布瓊為模特兒,在左面塑造了具光女神塑像;以美貌女子交繞•拉布美為模特兒,在右邊塑造了救度佛母塑像;以塔桑•悉諾列為模特兒,在救度母右側塑造了六字阿耶波羅塑像;以美葉哥為模特兒,塑造了守門神阿耶波羅馬鳴王神像。



法有定律 傳法隨緣

佛教在傳播上有北傳南傳之分,又涉及大小乘的傳學主張,在教法上有顯密之別,但都堅守佛教的哲學與修行的主體,因此在佛教信仰圈內,並沒有嚴分「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都是兼融並蓄,本文細分旨在探討佛教造像風格及工藝的差異。


聲明/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