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賞石藝術的發展與變遷

賞石藝術的與變遷

賞石是一門自然藝術,而且有其可尋的文化、歷史、藝術背景,近代賞石藝術在日本、台灣、韓國、中國及東南亞、歐美各國均十分盛行,但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興起中國賞石產業的形成現代賞石己經從過去個人休閒活動,一躍成為一個品牌、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象徵

如果沒有將一個地區、國家對自己的賞石藝術明確定義並適切梳理其賞石文化發展背景,在國際交流中常會失去自我定位,因此特別整理文化中國、日本、台灣賞石中國奇石間的賞石文化發展背景,釐清近代台灣雅石與中國奇石兩者間的差異及發展脈絡,以溫故知新做為未來兩岸賞石文化論述基石

石藝術」定義
廣義的賞石藝術是指自然未經人工雕琢的石頭合於室內觀賞的原則下,透過玩石家的審美意識,運用由地球自然力雕塑而成的岩石、礦石、寶石,透其自然的造型、色澤、紋理、質感的變化,強調其山水、形象、抽象等美感特徵,賦予它生命的自然藝術。
在1980年代賞石藝術主要以岩石做定義基準但隨著花東石、戈壁玊及半寶石類的增多定義也應隨著時代的推移適切的擴充

以翡翠為例:過去用來加工成飾品為主,這幾年盛行賭石,自然石收藏風氣盛,把天然優質翡翠原石當做賞石藝術可不可以?當然是可以的,但只要絲絲的人為加工,就不能稱之為賞石藝術

狹意賞石藝術定義,更強調硬度要5度以上,因為硬度過低,造形不易保存,且常有人為修飾的情形發生。

以幾個實例來說明:常見的古生物化化,以常見的木化石為例,直接呈現自然美,可以放在室內欣賞的稱之為「雅石」,經過人為加工之後就叫「木化玉」。再以中國為例:傳統四大名石的靈辟石、太湖石、英石,自然未經任何人工雕琢,可以放在室內欣賞的就稱之為:「奇石」、「供石」;經過人為加工之後就叫「工藝石」。

其他礦石、寶石上只用遵守「賞石藝術」定義,都屬於自然藝術。但賞石藝術」並不是「自然就是美」,只要經得文化、美學、時間、市場等綜合考驗後的好作品,才能成為經典名石。

在「賞石藝術」風行的國家,會依其歷史文化傳承及審美觀點予以定義,以呈現其獨特的賞石觀,在中國將這類自然觀賞稱之為:「奇石」、「供石」、「巧石」。台灣及港澳稱謂雅石,日本稱水石,在韓國稱壽石在其各國國內的展覽的標示上,則以產地名為石頭命名,以具體呈現各地的特點、特色、文化、環境與地貌。

自然石的種類
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它的內部與外在環境,無時不刻處於不停的變化中,在地球不斷變化中,形成的岩石、礦石、寶石,再經由地球異常劇烈活動如:地震、火山暴發、洪災等等,裸露在地表上,經千百萬年來沙割水磨、風霜雨水的雕塑,呈現了豐富的形、質、色的變化,人類從事自然石欣賞歷史久遠,各國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本文以廣義賞石藝術定義之,再分敘其細節內涵。

石頭是構成地球的基本物質,依據它的成因、構造和化學成分分類,主要分為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沉積岩主要分佈在大陸地表,約佔陸殼面積的75%。

距地表越深,則火成岩和變質岩越多。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者間彼此都有一定的關係,當時間和地質條件發生改變以後,任何一類岩石都可以變為另外一類的岩石。自然界中各類岩石互相轉變的現象,稱為岩石循環。

岩石 礦石 寶石
石頭在依其組成方式、組成元素、內部構造、化學、物理性質等特徵分為岩石、礦石、寶石三類:
岩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隨機組合而成,自然不會表現出特定的化學性質。

礦物:指的是由各種不同元素組成,內部構造有其固定的化學、物理性質的物質。目前現在地球上的礦物超過4400,礦物常包藏在岩石之中,想要找到美麗的礦物,就必需開挖岩石才能獲得。

寶石:礦物具有一定的原子組成和排列方式,堅硬耐久,摩斯硬度在六以上,化 學穩定性高,而且顏色艷麗、透明無瑕、光澤燦爛,並且有變彩、變色、星光貓眼等光學效,應用最廣的約20-30種。商業上又將寶石為寶石和半寶石其餘的稱精緻寶石。

賞石文化的變遷
文化中國至今仍被奉為賞石文化的源頭,主要在賞石藝術中國文化裏一脈相承,上溯舊石器時代,延繽新石器時代的玉石文化,至夏、商、周乃至漢、春秋、戰國時代的玉文化中,對玉石頭的祟敬及熱愛。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石之美者謂之玉」一句道盡中國賞石文化的特質

及至唐宋以來的文人雅士更把石頭的文房雅玩欣賞玩後,賞石藝術」才逐漸從玉石文化、庭院陳設用石中獨立出來,以呈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哲學及藝術興味,把天地之美縮聚於一石之間,寄託人生的喜樂悲傷自得其樂,又得而蘇東坡、米元章的點評後,才身價飛漲,成為世人效仿的顯學,成為以文化中國為尊的賞石文化。

弱水三千 各取一瓢飲
近代各國的「賞石藝術」的崛起,在哲學思想上仍以文化中國為尊,但形式與內涵上,加入了濃厚的國家文化特質,以日本為例:在南宋時期中國禪僧就將賞石文化帶入日本,在十三世紀就盛行於皇室和貴族之間,及至十七至十八世紀更廣受文人雅士所喜愛,日本對中國靈辟石、太湖石、黃臘石等古石視為珍貴古董文物典藏。
1923年(大正12年)91日的東京大地震。這次地震摧毀東京及整個關東地區廣泛遭到破壞,連鎌倉高德院93公噸重的阿彌陀佛青銅塑像震移滑動約兩英尺。東京大地震中,許多強調飛動感,傳統上大下小「中國古石」在地震中毀損,在痛定思痛後,以日本文化為主體,重新定義近代日本「水石」。

「水石」一詞是在明治後期到時大正時期,才被廣泛應用並象徵賞石文化特色。日本水石學者村田圭司:對水石」的定義是:「主要在室內被觀賞的一塊石頭而使聯想各種各樣的自然美且使心靈在山水風物詩之世界遊賞的東西」,指向的美是聯想山水景狀而且尤其尊重閒寂的美。把樸素的石頭長年月養育而成為沈靜地色與肌,水盆也把古色地東西留意著使用,在清靜地環境裡觀賞山水的枯淡美,是水石也。

近代日本水石的盛行,1964年在東京奧運期間,日本將「水石」及「盆栽」劉為文化特色,配合奧運舉辦各類展覽活動,將日本「水石」行銷至國際舞臺,成功的吸引歐美各國及台灣、韓國的重視。同時也帶動國內1963 年至 1977 年的賞石熱潮日本「水石」崛起也取代了尚處在紛亂中國「奇石」,成為「賞石藝術」的代名詞。

臺灣雅石的興起
台灣雅石品賞始見於明朝《台灣文獻》十九卷十期「紀澎湖文石」所載:「在明朝時代,僅在宮廷中專為諸侯所愛玩,至清初更珍焉,猶以散布民間為惜,乃由官憲親自採掘以寶藏也」清乾隆十二年(1747)撰的《續修台灣府志》卷十七<金石篇>更記錄時人用奇石培植山水盆栽,顯示台灣雅石根源中華民族的愛石文化

但清光緒21年(1895年)馬關條約把中國與台灣分隔,日本在領台五十年間正值「樹石」藝術盛行的影響,受其影響在士紳中,多有種盆栽、玩賞石頭的風氣。民國34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又回歸中華民國的懷抱

1966年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一場以「破四舊」的名義大肆砸毀文物,破壞古蹟,焚燒書籍、字畫的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間19677月,蔣介石倡導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並親自擔任總會長,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復興對應時局變化。民國58(1969)成立的「中華民國樹石協會」,又彙集了外省級的化界的精英,/與台灣樹石界人士共襄盛舉,對光復後重建台灣樹石文化,以及與中華文化再融合貢獻十分深遠。

民國70年代雅石風氣的興起,是由71(1982)「盤古奇石博物館」開幕點火,讓人們全面觀注到台灣石頭之美,時值戒嚴期間,結社組織非常困難,但石友間的聯誼日益頻繁時台北石友在對「台灣石文化的定位」慎重討論後,為區隔定義不清的「奇石」,決議以「雅石」做為台灣賞石藝術的象徵


中國奇石
78年以後台灣各類專書及展覽專輯發行者眾,時臺灣雅石社團林立,人氣鼎盛雅石展也由地方社團展擴展的國際展,雅石界一片欣欣向榮。台灣石商開始遠赴印尼、大陸柳州深入新疆等地進口素材,以滿足台灣市場需要,時值大陸開放之初,台商的資金投入點燃了大陸沈寂百年的賞石熱情,使賞石藝術成為臺海兩岸最熱門的項目之一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