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玉石加工與轉型
日領時期至70年代寶石珊瑚與台灣玉兩個產業的興起,除了為台灣帶來了產業利潤外,其加工的技術研發及新工具的使用,都對80年代崛起的臺灣石壺創作,及茶盤創作都有深遠的影響,早期許多石壺創作者都有珊瑚、臺灣玉雕的基礎,才轉入石壺創作,本文旨在找出這兩個產業的發展史跡後,再深入探討臺灣寶石珊瑚及石壺現況,以窺產業全貌,做為收藏、鑑賞的參考!
古老翠綠之美
豐田玉現在稱台灣玉,這綠色石頭隱居深山青石仔,在地震、颱風讓它崩離母岩,滾滾溪水中洗鍊,磨去稜角露出嬌綠色澤的肌理與膚質,在陽光下的清水襯托下,翠綠的光澤革外吸引人,成在知亞干溪捕魚的史前人類的創作材料。
1980 年南迴鐵路在卑南施工時,在怪手的剷掘下,沈睡的3000年翠綠色的史前玉器綠色玉石重見天日,在宋文薰、連照美教授帶領的台大考古隊,展開13 次的搶救考古工作,結果證實距是今3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卑南遺址。卑南玉器是用韌度最強、硬度高達6.5 的臺灣角閃玉所製作。造型有:玉鈴、玉珠、玉玦、玉管、玉棒、玉璧、玉環、玉錛、玉鑿、玉矛、玉鏃。
人獸型玉玦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
這批卑南玉器經考古學與礦物學的研究指出,卑南遺址大量的玉器材料來自花蓮的豐田和西林礦,同時位於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的平林遺址,進一步證實在距今3000 至2300 年前之間,是全台最大且唯一的玉器工業中心,卑南文化人成了是最大宗的消費者,並銷售到東南亞菲律賓等國,但也在鐵器使用後沒落。
青石仔變寶石
大正6年(1917),日本「三菱合資會社探礦隊」在知亞干溪探礦時,發現荖腦山有石綿礦。昭和12年(1937),來自羅東的日人砂田溶太郎設立「砂田石綿礦業所」,架設索道與輕便鐵軌開始開採石綿,銷售回日本大阪。在開採石綿礦時,將綠色的石頭視為沒有經濟價值的廢石,丟棄在廢石堆中,颱風天後,溪水暴漲,溪裡到處都是青色的玉石。
白鮑溪 臺灣玉產地
資料引自//http://www.mountain.url.tw/activities/activities_100/TaiwanJade2011/slides/01.htm
民國45年台灣省台南工學院(現在的成功大學)礦冶系的黃時傑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參加由救國團主辦礦產調查大隊,廖學誠在花蓮的豐田的溪水裡有非常漂亮的綠色石頭,就揹了幾十公斤的標本回學校,做岩石學的研究。實驗室裡發現這些青石的薄片在顯微鏡下是呈草綠色的,偏光現象很明顯,和石綿一樣有纖維結構,又找工廠將石頭打磨,拋光後真的很漂亮,直接覺應該是玉,又請香港大學地質系教授兼主任英籍的Dr. Davis做鑑定,證明這些青石就是閃玉。
民國45年台灣省台南工學院(現在的成功大學)礦冶系的黃時傑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參加由救國團主辦礦產調查大隊,廖學誠在花蓮的豐田的溪水裡有非常漂亮的綠色石頭,就揹了幾十公斤的標本回學校,做岩石學的研究。實驗室裡發現這些青石的薄片在顯微鏡下是呈草綠色的,偏光現象很明顯,和石綿一樣有纖維結構,又找工廠將石頭打磨,拋光後真的很漂亮,直接覺應該是玉,又請香港大學地質系教授兼主任英籍的Dr. Davis做鑑定,證明這些青石就是閃玉。
閃玉,屬於「透閃石一陽起石」的系列礦物,成份是鈣、矽酸鹽,在偏光顯微鏡下,呈纖維狀交織結構,因此非常堅韌,堪稱世上韌性最強的礦物。此外閃玉常帶有黑色斑點—鉻鐵礦,若無斑點、呈現透亮的翠綠,便是極品。
1966年(民國55年)工人搬運豐田玉石頭下山
資料引自//http://www.mleps.hlc.edu.tw/2008/index01_01.html
民國54年,媒體首次報導豐田產翠玉的新聞,在臺灣就興起一股綠色狂潮。據經濟部工業局的報告指出:1971年至1975年間歐美各國的寶石商紛紛前來台灣競相採購豐田玉,1975年至1979年間每年平均市場銷售總值接近50億新台幣,產量占全球所有閃玉產量約90%。這股市場上的熱潮使得豐田玉一舉從地方躍上全球舞台,成為閃亮耀眼的寶石。
1973-1974年為臺灣玉加工業全盛時期,全臺灣玉石加工廠超過600家,最大加工廠超過100人,國外之銷售量約佔全部生產量之50%。全省從事玉石生產、加工、銷售及有關玉石員工約有15-25萬人。
民國60年(1970)年代,在「家庭即工廠」的政策號召下,把客廳改造成磨玉工廠,豐山村家家戶戶都在「磨珠仔」。隨後,玉石加工風潮更吹到大臺北在北投、三重、蘆州等地設立磨珠及雕刻工廠,民國54年國中畢業那年,筆者就在北投當了半個月的學徒。
臺灣玉加工技術發展可簡單分成3階段。在50年代萌芽期-承襲既有文石及珊瑚加工部分技術,研發國產切磨機具,專攻臺灣玉半面型或曲型戒面為主,逐步走向機械加工。60年代發展期-自製切磨機械器具,發展自有打磨技術並迎頭趕上日、德。70年代成熟轉換期-技術提昇且變化多,以圓珠加工技術為主。一個人可同時操作數台機械化機具,提高生產力並降低成本。
臺灣玉由於色澤透翠,硬度及韌性俱佳,非常適合加工做為飾品,如耳飾、臂飾、項飾、腕飾、胸飾、墜飾等等,當時台北市南京東路89巷,那條巷子當時是著名的特產街,專門販售珊瑚、玉石等台灣紀念品,是眾多歐美、日本觀光客的最愛。
民國62年(1973)正值全球石油危機,卻是豐田玉產量豐盛的黃金時期,但在民國63到64年間(1974-1975),卻敗給了大量進口的加拿大玉,1980年代初期,豐田玉黯然消失在市場上,從此就難以再看到她嬌綠色的身影。
玉石加工技術的應用
玉石的加工依內容分為「切割製作」和「雕刻創作」兩類型。切割製作以飾品為主,如戒面、項鍊、耳墬、玉佩、手鍊節子等,加工方式主要為切割和研磨,必要時才有簡單的雕琢。雕刻創作則以展現雕刻技巧為重點,講究的是刀法運作能力的展現,包括力道表現、流暢程度和韻味,以求在繁縟的構圖中,曲折委婉、旋切自如。
台灣的玉石,在1960年帶最為蓬勃發展,不但內需市場熱,外銷量也大。但1980年代初期,臺灣玉石加工面臨工匠制度瓦解,及市場購買慾轉弱,又有中國廉價勞力競爭,玉石工藝才逐漸沒落,或轉到內地設廠。
再現玉石臺灣風華
臺灣玉的沒落後,臺灣玉石加工業,把做臺灣玉的「磨珠仔」及雕刻設備,轉用在水晶、玉髓、緬甸玉、天珠、石壺的製作上,造就了台灣80年代另一波的玉石藝品市場熱潮,近幾年水晶、天珠等飾品搭著健康訴求與命理熱潮,很快席捲臺灣及大陸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