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普洱茶珍味 甘田順口喝

普洱茶珍味 甘田順口喝

這篇文章在四月份分享的文章,許多茶友非常喜歡,至今維持高閱讀率,但因為剛學寫部落格,版面格式沒弄清楚,致增修常出問題,因此重編重刊,請見諒!

茶,過去資訊不足,判斷事務都依憑經驗及意識,因此有句俚語說:「風水、石頭、茶無師傅」;現在反過來是資訊太多、 太雜,有學術理論探討、科學驗證報告、達人分析、商家產品行銷包裝等,各種資訊形式都有,但對我們這些只是「愛喝茶的人」而言,真言永遠比門面話還重要!

斗室茶香傳真情
大學時代就認識許多茶界前輩及茶友,開始學喝茶,什麼茶都喝,時間過得真快,30年就在一瞬間流逝,當年的前輩己經成學耆老,茶友己經成為業界達人,在各領域獨領風騷,而我依然停留在「愛喝茶」的習慣而言。

現在喝茶獨鐘台灣茶,從杉林溪茶喝到阿里山、梨山、福壽山、大禹嶺、奇萊山茶,山頭愈喝愈高,口感卻從濃香轉為淡雅。每天上班前,先喝茶把一天的工作排定再上班;下班一回家就泡壺茶,把工作情緒放下來,再與家人分享一天所見所聞,二、三十年來,不知不覺己經生活的一部份。

不來電的普洱茶
對「普洱茶」,坦白說我並不喜歡;但也不拒絕態度保留的,主要原因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普洱茶的資訊不足,主要資訊來自茶人間的對話或圖書介紹,很難全面性的瞭解普洱茶資訊。當兩岸開放後,各種茶品湧入台灣,許多書上沒介紹的普洱茶都上臺面;書上所列的普洱茶就成了普洱茶名品。

市場價格十分混亂,在藏家手上,一餅普洱茶號稱幾十萬的茶,到批發賣家手上,只要幾千塊,跑單幫的零售只要幾百塊就可以賣到,價格十分混亂。口感更是千奇百怪五味雜陳,每個人講究都像專家一樣,卻說不出個準頭;所以才有「喝茶無師傅」的負面說法,面對這種情形,任誰都會先停下腳步!停、聽、看再說!但是會陸陸續續還是買了些普洱茶,告訴人家我也喝普洱茶!

初遇老甘田普洱茶
2012年春天應朋友的邀約到新店作客,席間請李國武先生介紹「老甘田普洱茶」,那時候正熱衷喝奇萊山冬茶和台灣野生茶,對普洱茶的興趣並不高,李老利用煮茶空檔,介紹他普洱茶的製作理念、過程、有機檢驗等背景,我還停留在聽聽就好的心境,等著水開泡茶。

習慣與名家對飲的優雅,看到李氏泡茶法之樸實,心都涼了一半,但基於禮節和尊重,還是耐著性子喝茶,但第一泡茶入喉,精神馬上為之一振,因為那茶水人口清香溫潤,甘甜韻味留在喉間久久不去,再喝第二杯細品,發現帶有高山的茶氣,當下馬上問:「這茶成長海拔是不是16001800公尺之間」,李老答:「雲南1200-1800之間」,連對普洱茶十分排斥的內人都讚聲「好喝!有臺灣高山茶的茶氣!

在驚嘆中喝過,喝的是在2010年世界茶聯合會主辦的「第八屆國際名茶評比」中,獲得了銀牌獎老甘「老甘田」生餅後。生餅喝玩再試「熟茶」,完全沒有倉味,出廠二年,卻有十年老茶韻,沒有任何苦澀,淡淡甜味迴盪在口齒舌尖之間。接著再試喝「小戶賽」青餅,妙哉!個性鮮明得很,那茶氣、韻味就是不同,茶最怕比較,但這三款種茶很獨特各領風騷,引動了我天生的好奇心,於是當下訂了一批茶,準備好好研究一下。


再學習喝普洱茶
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歷年散放各處的普洱茶全搬出來,再找六把茶壺,用實驗的方式,每款普洱茶反覆試泡,希望從體驗中找出每款茶的特色,結果發現「先苦澀,再回甘」者局多,「入口即甘甜順口」少之又少!但對於為什麼會這樣?

為深究其原因,買了批近年出版新書,再對照網路研究成果,先全面性的建構普洱茶的知識。半年過去了,覺得自己基礎知識夠了,再前往鶯歌拜訪茶界名人呂禮臻,開門見山的把心中的疑問提出來請教他:問題從「臺地茶」、「喬木茶」、「野生茶」從茶餅上怎麼分辨? 到口感特色的差別?

他沒多說什麼,轉身就準備三套茶碗,泡了三碗茶讓我們品賞,用茶界評茶的方式,讓茶自己說話,再分析葉形、茶湯特色、喉韻轉換,很基礎卻直搗核心。

他把喝茶的經驗歸納為「香對雜」、「甘對苦」、「甜對酸」、「滑對澀」、「厚對薄」五種類形,他說: 每種茶都有其獨特的香氣,烏龍、鐵觀音、普洱茶香氣各有不同,有好壞之分,端視個人喜惡。「雜」味是不應有,雜味有可能來自製作過程,例如:渥堆味、烤煙或炒青味;或存放的環境遭受污染如:霉味、油煙味等。

「甘」是一種發至舌後半部的感覺;而「苦」是陳期不夠久,一般而言,在台地生茶中比較會有苦的味覺,只要茶質尚可,會經過陳放的年代自然的化去。「甜」 是一種發至舌前半部的感覺;「酸」也是屬於陳期不夠或茶質不好,也是生茶較一般的味道。

 品質好的茶質,入口的那一刹那,口腔立即會感受到茶帶來的潤「滑」感,久久不去;品質一般般的茶葉則則會在舌尖、入喉處有「澀」的感覺。「厚」 指的是茶氣,好的茶入口會有一種飽滿的感覺;而一般的會比較沒有這種感覺。離開前,他語重心長的提醒:「喝茶!簡單就好!呷意就好!選擇合適自己口味的茶,用心去沖泡,去品味,那就是最好的茶,從鶯歌臻味茶苑回來後,許多疑問都有了答案,也找到普洱茶入門的鑰匙。

甘甜滋味的來源
為更深入瞭解「老甘田」普洱茶,筆者以文史田野調察的角度,約了李老到寒舍泡茶,話題從父執輩在雲南馬幫,談到「老甘田」的品牌創立,又回到老甘田茶品研發歷程,話匣子一打開什麼都聊,兩個人年齡相差十幾歲,但因為對學歷史情境的熟知與理解,茶喝得快樂,更聽到走過雲南、泰緬、臺灣三地再回故鄉,在先輩普洱茶基礎上,再找到新風貌的故事,聽了!叫人動容。

他指出:目前普洱茶原料來源有:野生型茶樹多為喬木,樹姿高挺,目前也多列保護茶樹林明令禁止採摘;目前較常見的是「栽培型野生茶」、「栽培型野放茶」、「台地茶園茶」三種,簡單分成「老樹茶」和「台地茶」兩類。

普洱茶有個特性,雖然同一產區與製程條件下,茶樹齡越大刺激性越低,湯質越柔、香型越寬廣、茶氣越強。

「野放普洱茶」刺激性最低,香型最寬廣、特異、韻最深、湯質最柔,「台地普洱茶」湯質最薄,茶香氣清新、略帶刺激性。野生茶津出物與多酚類物質比台地茶高,口感也較為寬廣,滑潤、刺激性低。基本上區分茶樹年齡,是以香氣口感最為準確,老甘田普洱茶用的毛料是純台樹茶,因此茶湯特別甘甜,而且茶品的產地、拼配都分類得很清礎,因此都保有其特殊的茶氣和風味。

舊籠自然村的福林茶山
2002 12 月,大陸國家、省、地茶葉學者專家,組成科考組踏堪古茶區,發現雙江自治縣勐庫野生古茶樹群落,是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分佈面積最廣、種群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樹齡2700 多年,證明雙江是勐庫大葉茶樹的原產地。

勐庫大葉種茶條索肥厚、芽峰顯豪、滋味濃郁、回甘悠遠、內含物質豐富是製作普洱茶的最好原料,目前雙江79.5% 的茶園,種的都是勐庫大葉茶種,全縣有茶葉面積萬多畝,其中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園達萬多畝,分佈在海拔1300公尺-1900公尺的山區。

雙江舊籠地處海撥1700米左右,此地山高谷深,氣候暖和,光照充足,土壤濕潤,土質肥力含量高,栽植勐庫大葉種茶,素以以古老原始茶園聞名,走進舊籠茶園,映入眼簾的是樹幹上掛滿青苔,歷經歲月滄桑的洗斂,至今仍油綠泛光茂盛勃發的古老茶樹比比皆是。

老茶樹的植株喬木型,樹勢高大,主桿明顯,分枝部位高,樹勢開展,生長力強,葉肉肥厚較軟,葉色濃綠,芽粗壯,萌發期早,產量高;生長其從3月上旬開始採茶,到11月下旬,新梢一年可萌發五輪,一年可採茶25次之多,品種純度高,是製作各種普洱茶、綠茶、紅茶的最優良品種,是老甘田普洱茶的毛料主要供應地。

拼配-是普洱茶創新的核心
傳統普洱茶的「拼配」,是將不同茶山口感差異很大的毛茶重新組合,把茶葉芳香類物質含量調配到最好的口感,因此每個普洱茶廠的「拼配師」是關鍵人物,除了要熟知各茶區、各季茶的茶湯特色,在調配茶過程的比例掌握,還要能掌握製茶期間的氣候變化,才能製作出一餅好茶。這是普洱茶最大的特色,因此透過「拼配」創造優質的普洱茶產品,從古至今都普洱茶人視為最高境界。

老甘田普洱茶的拼配,全部由自稱不懂茶的李老負責,他為了想找到理想的口感要求,每年都會花三個月長駐雲南產地,每天試喝廠內的毛茶,以充分掌握那一年的茶質,再將不同的毛料做做初拼,再試喝;不對味,就重來再試,直到最佳口感為主,他表示:「後續的發酵出現梯級轉化,是可以從毛料選擇、香氣掌握、喉韻營造都是可以製作過程的控制獲得」,至於配方是各茶廠不可公開的商業機密。

他認為普洱茶「口感」的掌握,是現代普洱茶創新的核心,能成為經典普洱茶的產品,都擁有其獨特的風味,同時是獲那個時代多數所認同的好味道,每個時代的茶人都可依照自己對茶性的領悟,去創作更高品質普洱茶,普洱茶的招牌才能歷久彌新,老甘田的普洱茶文化,您會發現那裏面多了一份遊子返鄉後,對家鄉文化的期待與珍惜的人文思考的。

2012年「第九屆國際名茶評比」嘉茗牌獎 老甘田「冰島寶帝」茶餅




2012年「第九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牌獎 老甘田小戶賽茶 生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