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台灣石壺之美系列 林岳宗

意在山水游壺間

-記台灣石頭壺創意人林岳宗-

他沒有雕過石壺,卻在他的創意鼓動下,誕生了臺灣第一把石壺。
                                       
祟尚自然文化
己故樹石名家林岳宗,福建省東山縣(古稱銅山)五都人,家學淵源從小即與山石林木為伴,浸濡於書法、茶藝、盆栽、雅石諸生活藝術學養精湛,文思敏銳所思所察皆能洞悉其奧,口才演繹更是深入淺出,博引時人思潮,因此有生之年即被推為生活大師,但其生活卻十分率性、自負,常開時人未啟之風氣,如民國三十六年來台後,即大力推展樹石藝術,親自深入山林掘樹採石詮釋樹石之美,遇有佳樹美石更不計成本納為己有,只為了表達他心中「自然美」的境界;於是家裏到處堆置了石頭,用塑膠布包裹著,頂樓則有數十顆盆栽,蒼勁挺拔氣勢傲人,無不在在展現他一生所抱持的「中國的文化在自然」的理念。

才情留駐書法 茶 石頭 盆景間
論起林岳宗的狂草堪稱台灣一絕,他寫字重「氣」勢的表現,一旦提筆寫書法其「神」、「氣」與身體的「勢」即具融成一體,渾然忘我寫至力歇方休,然後率性分贈友人,己故雕塑大師楊英風極推祟其書法,尤愛「正氣」二字,他形容「真有排山倒海之勁勢,優美凌空、氣象超絕,可謂神品」。

林老是台灣雅石界的開創者,自甲午戰爭後,台灣割日五十一年,在日本有計劃的實施「內地化」政策後,台灣人普遍不熟悉漢文,在思想、生活還是日本化;島內又有二二八事陰影的時代,他肩負起了復興傳統「中國傳統樹石藝術」的責任,全島奔走演說帶動風氣,又深入鑽研「樹石」歷史、美學、鑑賞以匡時人觀念,使台灣樹石得以兼融「中國思想」、「日本技術」的優點,發展出台灣樹石藝術的特色,是林岳宗最大的貢獻。


林岳宗 雅石收藏 油羅溪石 銘長白山

林老玩石尤重山水景石,世人賞石多拘於「形似」,他則重「神韻」以石能傳山水深遠、平遠、高遠之意境者為「神品」,尤重陽剛「氣勢」之表達,時人論其所倡之「氣勢」皆著墨於「形勢」的詮釋,但林老所詮的「氣勢」是出自易經的「陰」「陽」對應變動的思想,再符應自己性情、思想的體養,再以「樹石」為素材發現於外歷程,「樹石」對別人可能是興趣、嗜好,但對林岳宗而言卻是「藝術」其境界是不同的,因此他以一生的真情投注於賞石藝術,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論茶,也要記上他一筆,在六十年代台灣茶藝蓄勢待發的年代,他即開始講茶、論壺、談茶事,當大家還在用宜興壺泡茶時,他早己經在大碗喝普洱茶,茶室的設計則是樸雅自然,有道家恬適自得其樂之風。

催生台灣石頭壺
林老的個性好創意,做別人沒做過的,試別人所末識的,他開始有動念要做石頭壺是始於民國七十一年,在林老的生命哲學裏一向以「石的傳人」自許,他強調要能從一塊頑石的結構、形態、質感、量感的心眼,去感受天地造化的精妙偉大,如果能以自然石頭製壺,不僅欣賞石頭的自然之美,又可以兼得品茶之趣,其人生的兩大樂趣都能在生活中與之對話。

在嚐試製作石壺的過程中,工具是一個很大的限制,石壺的製作隨著鑽石刀具的開發,以及器械的應用,目前己較從前便利了許多,在民國七十年代,石雕工具還很簡陋,挑一塊石頭只是要簡單挖一個壺身、壺嘴都是件困難的事,至於壺蓋只有選取才質類似的石類搭配成石壺,整個造形只有倒茶的時候,才知道是石頭壺,自然得不能再自然,沒有壺把怕燙林老還嚐試用橡膠墊、茶巾捉著石頭壺倒茶水,第一次看林老用石頭壺泡茶,直覺上就是:「石頭壺看起來很美,用起來很麻煩」老先生奉茶的時候就變成:「很好喝!」只因為物以稀為貴。
至於最原始的自然壺是誰刻的,從雕刻技法、用料,大家推測應該出自廖天照的巧手。

論壺首重形勢氣韻
在台灣論石頭、論盆景、論茶藝、論石壺,能由理論侃侃而談到實務鑑賞者林岳宗是第一人,其國學涵養深厚,思考又孕含哲理,論物又切中要點直叫人折服於心。林岳宗論石頭壺首重「氣勢」要求石頭的自然「形」的勢順、形正,壺嘴處要自然「突出」,石質要結,皮膚要完整,基本上己具備了雅石條件,在可賞、可玩的要件下,再賦予茶壺的實用機能,林岳宗理想中的石壺確獨特,只是人的才華一多就很難專注於一門技藝,林岳宗就是很典型的人物,至今後生晚輩人才輩出,誰又知道台灣石頭壺的創發,是緣於這位才華揚溢的長者。

一生境遇 如石堅毅
林岳宗青年奔走戰火之中,壯年熱衷於樹石藝術、晚年醉心於茶藝,一生游於藝術,他嚐自潮自己像石頭「又臭又硬」,但這是時代的悲情,也是生不逢時的寫照,以他的才華生在現代,任何一個領域都會有他展現的舞台,而在他生命的年代裏,他的才情只能做一位開時代先風的智者。

聲明/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