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壺之美
這篇文章是86年準備在公共電視提案的企劃書,在「經典收藏 臺灣石壺」刊登後,許多老友來電鼓動,希望就敝人淺知淺見,把台灣石壺之美再整理,分享同好,同時為臺灣石壺產業發展留下歷史足跡,這篇文章就當序曲,其他文篇再陸續推出。
因雅石結緣石壺
民國七十一年還在師大讀書的時候,在聯合報看到一篇,有關新莊林岳宗與豋山專家林康雄在三峽五寮溪採石的消息,對石頭起了很大的興趣,按圖索易到瑞芳找黃蠟石、五寮溪找黑石、梨皮石,摸索了二個多月,卻不得其門而入,於是費盡心力打聽到林岳宗先生的住處,在一個周末的下午去拜訪這位精擅於賞石、書法、茶藝的奇人。
林岳宗的石頭壺
當初打聽到的名號是「長白山莊」的主人,但轉過巷子爬上公寓只見牆角到處擺滿了石頭,最大的一只黃蠟石廣約二公尺,重達一噸餘據說是先折掉窗戶再用吊車搬進室內,但全石凹漥起洞、景觀深邃、氣品雄偉的名石。其餘諸石則因怕被污塵所染,多用衣布遮蓋起來,只能游覽不能細觀;再上樓就是茶室,空間不大卻有著一般人家少見的氣勢,古案上放的是著名的「長白山」和黑膽石質的「武夷山」,另一側則放一尊朱銘的木雕「國父」精神栩栩,在文人的氣質中帶有開創時代的氣度,另外林老用朱銘設計的火爐當茶几,庭間則擺有蒼勁古拙的盆景,稱不上精緻氣氛卻十分幽雅。印象最深的是當天他拿了一只石頭壺泡普耳茶,稱之為「石頭壺」是因為整把壺外型,仍保有雅石的自然風貌,只是依形取樣掘壺腹、鑽個孔當壺嘴,沒有壺柄泡茶燙手還得借用茶巾酌茶,卻獨樹一格叫人難忘,而對石壺投注於關心。
廖天照的旱地一聲雷

http://www.ntcri.gov.tw/zh-tw/House/Content.aspx?Para=38&Control=4
台灣石壺的崢嶸頭角

陳清河 石龍 最著名的玄機壺
http://tw.myblog.yahoo.com/jw!86t8Y0eTEhTd0h5aKbzbWuU-/gallery?fid=5&page=2
大陸石壺後起直追
台灣是一個感情太豐富的社會,當本土意識抬頭時不管品質高低、品相如何?只要台灣人做的就是最美!最有收藏價值的!但心裏頭又很崇洋媚外,真的是台灣本土的藝術,又不自主的懷疑:「這是台灣做的嗎?」石壺也面臨這個問題。
大陸石壺的創念是受台灣的影響才興起的,加上他們對傳統技藝的傳承非常重視,一旦要發展某一項藝術能很快就有成績,大陸石壺創作興起約在五、六年前,但目前己出版﹝石壺藝術﹞一書,石壺的工藝水準也非常高,在巧雕石壺的表現上更具長才,業者引進台灣後不嘹解石壺發展史的人,又把台灣石壺歸類於模仿大陸來的,所幸「台灣味」和「大陸味」的石壺在)風格上、用料上有極大的差別很容易辨視。
台灣石壺之美
台灣石壺早期受玩石頭風氣的影響,多以自然型的石壺為主,這類石壺最難的在「取料」,要用原石,造形要自然天成,石骨、石肌、皮膚要完整,且大小合適才行,完成的作品又要能「拙中帶秀」、「拙中帶雅」泡起茶來順手,可用之為器,又能賞其藝為上品,林岳宗、廖天照、李曜宗、廖飛雄就深知三昧。
在古典精雕石壺的創作上,早期林國議的作品精縷細雕的程度,至今仍未再見;而陳昱霖的松、竹、梅系列,無論在取形賦義上都非常典雅,從其學的盧志松後期在文物收藏家胡榮宗的指導下,更是一日千里在瓜果、花鳥、獸器上屢有創新。創新則是石壺藝術新生命的賦予,陳清河(石龍)「玄機壺」、「玄意壺」打破傳統壺嘴、壺柄的限制,在機能上讓泡茶更方便;在藝術上則把石壺轉化成「茶几上的現代雕塑」賞用兼融;廖天照的「鳥嗚系列」則加注了石壺的音樂性效果,都為台灣石壺開創另一個嶄新境界。
本文圖像均引自網路,若有著作權使用問題,請通知立即更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