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字與曼陀羅體悟

畫舞臺人生
卜華志在攝影領域,從商業攝影走入文攝影,商業周刊資深攝影記者、理財周刊視覺總監等職,每個星期都要面對不同的主題、人、環境,因為工作的需要,他前足跡遍走三十幾個國家,為無數的成功、知名人士做攝影記錄,才能曾獲吳三連文藝基金會台灣年度最佳新聞攝影獎人物特寫類佳作、台北市第24屆美展台北獎入選、第29屆金鼎獎最佳攝影獎的肯定,讓他對主題的掌握更敏感,並擁有與眾不同的視野。

對藝術文物非常熱衷的卜華志,拍什麼主題就會多出一些相關收藏品,手邊累積了不少種類如:雅石、奇木、面具、陶器、古玉、瓷器、佛像.. 等等,有的是自己找來的,也有朋友困難的時候捧場的,但他總是浪漫的抱著喜歡就好的心態面對,直到幫宇珍拍型錄的時候,他才體會這個領域講究的道理。
在為李念祖拍青花瓷收藏時,他喜歡寶藍色的青花色調,及永宣青花多元具有異國風情的圖紋之美,因此運用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創作了「青花秘境-青花異想世界」,重視明代盛世工藝的典雅。2012年再創作充滿藍調的「不人不類」系列作品;2013年,他走出了生命的考驗,在沈澱與反思中,以「卜字」的自然與筆調,詮釋生命中的另一個我!
在為李念祖拍青花瓷收藏時,他喜歡寶藍色的青花色調,及永宣青花多元具有異國風情的圖紋之美,因此運用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創作了「青花秘境-青花異想世界」,重視明代盛世工藝的典雅。2012年再創作充滿藍調的「不人不類」系列作品;2013年,他走出了生命的考驗,在沈澱與反思中,以「卜字」的自然與筆調,詮釋生命中的另一個我!
緣起壇城
藝術是作者思想、情性的自然流露,有著強烈的寫志、達意性。劉熙載:「寫字者,寫志也」。生命困境曾經讓他對「人」產生疑惑;友朋情誼與親情的變動,都在變動中被再定義,沒有決對明確的答案,一天在朋友家中聽解了「壇城」的導覽,再接觸榮格的曼陀羅學說,才瞭解原來身體也是一種曼陀羅,生活就是修行道場。當身體直接開啟了曼陀羅,在心靈上常呈現許多發生于心靈直覺的脈動和圖像,畫完這些不可名狀的圖像後,身心靈達到非自在的存在感,在新的體悟中,他開始騎著腳踏車,讓身體流汗,再讓風吹乾,放下牽掛,自在的與花草樹木、雲風雨陽共處,忘記機心投入新的創作。
書寫後現代

80年代以來的藝術潮流,將藝術高與低的界限,藝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疆界全面打開,藝術的多元媒介多元文化等內涵,已經和藝術、科學、哲學、生活美學、文化研究等場域匯流。
1984年,美國哲學家丹托(Arthur
Danto)主張藝術定義要更開放主張:「我們毋須往傳統中尋求界定藝術的標準,任何物件或行為,只要能取得人們認可,就可以成為藝術作品。」後現代藝術是反傳統的,宛若一場無止息的觀念實驗。
「卜字」與曼陀羅


「卜字」是卜華志的特有圖像,所展現的心靈萬象,只有在個人能夠瞭解所現的心的內容,接納它的變化,現在的他己經知道如何與這變動「心性」相處,既安住又超越於當下之心境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