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卜字與曼陀羅體悟

卜字與曼陀羅體悟

在漢字創設過程中,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再由古文大篆過渡到小篆,書寫載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等,書體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及數百種雜體,就沒有「卜字」體,因為它是在2013年由卜華志新創的。

畫舞臺人生
卜華志在攝影領域,從商業攝影走入文攝影,商業周刊資深攝影記者、理財周刊視覺總監等職,每個星期都要面對不同的主題、人、環境,因為工作的需要,他前足跡遍走三十幾個國家,為無數的成功、知名人士做攝影記錄,才能曾獲吳三連文藝基金會台灣年度最佳新聞攝影獎人物特寫類佳作、台北市第24屆美展台北獎入選、第29屆金鼎獎最佳攝影獎的肯定,讓他對主題的掌握更敏感,並擁有與眾不同的視野。

2000年他在經濟起飛時,見識到財富累積的成果,是金山銀樹的快速;同時又戒慎恐懼的保護著難得的成果,於是有了「慾花圖」系列作品的誕生。2009年放棄攝影高薪工作,到宜蘭從事藝術創作,面臨的是現實與浪漫;回顧與未來;感情的真實與矛盾的考驗,於是有「造.化」系列作品。

對藝術文物非常熱衷的卜華志,拍什麼主題就會多出一些相關收藏品,手邊累積了不少種類如:雅石、奇木、面具、陶器、古玉、瓷器、佛像.. 等等,有的是自己找來的,也有朋友困難的時候捧場的,但他總是浪漫的抱著喜歡就好的心態面對,直到幫宇珍拍型錄的時候,他才體會這個領域講究的道理。


在為李念祖拍青花瓷收藏時,他喜歡寶藍色的青花色調,及永宣青花多元具有異國風情的圖紋之美,因此運用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創作了「青花秘境-青花異想世界」,重視明代盛世工藝的典雅。2012年再創作充滿藍調的「不人不類」系列作品;2013年,他走出了生命的考驗,在沈澱與反思中,以「卜字」的自然與筆調,詮釋生命中的另一個我!

緣起壇城
藝術是作者思想、情性的自然流露,有著強烈的寫志、達意性。劉熙載:「寫字者,寫志也」。生命困境曾經讓他對「人」產生疑惑;友朋情誼與親情的變動,都在變動中被再定義,沒有決對明確的答案,一天在朋友家中聽解了「壇城」的導覽,再接觸榮格的曼陀羅學說,才瞭解原來身體也是一種曼陀羅,生活就是修行道場。當身體直接開啟了曼陀羅,在心靈上常呈現許多發生于心靈直覺的脈動和圖像,畫完這些不可名狀的圖像後,身心靈達到非自在的存在感,在新的體悟中,他開始騎著腳踏車,讓身體流汗,再讓風吹乾,放下牽掛,自在的與花草樹木、雲風雨陽共處,忘記機心投入新的創作。

書寫後現代

生長於後現代時代卜華志,生活周遭充滿了各種後現代畫元素,美國建築師范裘利(Robert Venturi),對辨識後現代建築的公式:「元素較混雜而非『純粹』,較折衷而非『全然』,較『模糊』而非『清晰』,既『有趣』又『怪異』。」

80年代以來的藝術潮流,將藝術高與低的界限,藝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疆界全面打開,藝術的多元媒介多元文化等內涵,已經和藝術、科學、哲學、生活美學、文化研究等場域匯流。

1984年,美國哲學家丹托(Arthur Danto)主張藝術定義要更開放主張:「我們毋須往傳統中尋求界定藝術的標準,任何物件或行為,只要能取得人們認可,就可以成為藝術作品。」後現代藝術是反傳統的,宛若一場無止息的觀念實驗。

「卜字」與曼陀羅

「卜文」側重新藝術的創作發想,是就文字與繪畫異流的「流」,借用現成的「文字」作繪畫名稱,却也賦予新的內涵,更進一步「字」全面解構,隨其豐富的靈感,構成為一幅幅富有詩情、神韻與意境的完美畫面,這是他突破傳統書法的筆墨遊戲,作品筆勢的映接與連綿,完全解消了文字意涵所拘絆,它既不是「文字」,卻有有筆法、結構法與章法考究,他借用字的書寫方式,把心畫出來的畫。

在後後現代主義藝術創作,「卜文」創作,有線條筆法之美,又構圖、神韻意境之美,創作模式全憑他那巧妙轉化「字」的符號,賦予全新的內涵所進行一種繪畫的實驗,他有意將「卜文」的圖案的抽象性與趣味性,用圖像畫面取代文字說明他的心靈世界,他不愧為當代文化創意觀察者。

「卜字」是卜華志的特有圖像,所展現的心靈萬象,只有在個人能夠瞭解所現的心的內容,接納它的變化,現在的他己經知道如何與這變動「心性」相處,既安住又超越於當下之心境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