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肉形石到雅石宴
畫家透過筆墨油彩,繪出他所見、所聞、所想用畫,呈現他的獨特世界,雕刻家、攝影師、網路遊戲設計師等創作,都是掌握他們擁有擅長的工具,掌握心中所想的主題,透過藝術手法詮釋,取得觀賞者的共嗚與認同,甚至產生強烈的擁有慾望。
玩石頭的道理一樣,但它不是純創作藝術,而一門詮釋的藝術,主要原因是我們用的是「自然的石頭」,其他的條件和藝術創作一樣的。近代賞石風氣興起後,早期玩家為推廣賞石藝術,用分類法把觀賞石分為:山水景石、象形石、圖案石、美石、奇石等類別,目的在方便大家在敘述、欣賞、研究上的便利,至於那一類最好,那就鮑魚火腿、青菜蘿波各有所好,能讓石頭說話最重要。
台北故宮-肉形石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翠」栩栩如生的寫實工藝,是傳統工藝的代表;「豬肉石」形、質、色、藝、韻的渾然天成,成了玩石家心中的典範。早年在關西、三峽、復興鄉等玄武岩地質的溪流裏,時常會發現類似豬肉石的石頭,在雅石盛行年代,會留意這類石頭就很多,常用「奇石」的角度,常在像與不像之間被議論著。
莊漢溪的寫真象形石
把這類主題用寫實方式詮釋,首推新竹石界老前輩莊漢溪,民國78年(1989 )時正撰寫【石之美】文稿,在新竹石友推薦下認識莊老,記得第一次見面約在下午5點鐘,準時到莊家後,莊老卻忙著訂貨、調貨、送貨,我只好一個人在他店裏看石頭打發時間,直到晚上7點前後。
當時己經餓到看什麼都想吃的時候,莊老工作忙玩了,近了門直道歉關心的餓了沒! 他己經訂了日本料理,看石頭一起去吃飯,隨即進房間端一道菜出來,我原以為是飯前點心,一看是道大菜,而且是當時最夯的「德國豬腳」,皮烤的酥脆、油脂恰到好處,盤內又放了酸菜、紅辣椒,令人看了就想吃!但定眼一看才發現,那是一道「雅石」,其寫實程度與「肉形石」不相上下,我原以為這只是巧合,那知道接下來的「紅豆粿」、「蹄膀」、「肥皂」…件件叫人驚嘆不己! 但他淡淡的告訴我:「大家都喜歡山水景石,這些都是大家不喜歡的!
我看到了就帶回來,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
事隔近三十年,那晚的記憶依然如此深刻,現在年過半百,從年輕一路走來,對文物、藝術、賞石、品茶的熱情不減,但走在這條路上要懂得隨過而安,才有福氣得到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