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擺接茶香 韻味長存

擺接茶香 韻味長存

83年開始收集、整理土城、板橋、中和的歷史檔案,發現許多珍貴資料,與地方發展有關的史料,多已集結成書發行,但紙本圖書發行日子一久,多數都散置在書架上,反而是現在年青輩的想用找不到資料,必需重新花很多時間重頭來過,因此,我會把相關檔案陸續整理出來分享。吃茶也近三十年了,土城過去到茶園林立,及至現在「擺接茶」都快成歷史名詞了,地方人記地方事,特專文介紹之!

茶樹在台灣北部山區適合生長台灣茶樹的種植,根據連橫《台灣通史》記載,始於嘉慶年間,當時茶樹的種植僅限淡水河及其支流的大嵙崁、新店、基隆等三溪流。

至道光年間,已有茶葉出山,惟當時出口的茶葉均係粗製茶,商人將之輸往對岸的福州,供精製之用。

同治四年(1865)John Dodd來台灣採購樟腦的同時,並調查北部茶樹種植情形,認為氣候及土質均佳,乃由安溪縣運來茶苗,推廣的茶樹栽植由於外商競相加入茶葉貿易市場,北台的茶葉產量大增,植茶風氣極盛。

清代的擺接茶

「擺接」源於平埔族擺接社社名,清代設行政區成「擺接堡」即今土城、板橋、中和、永和一帶,「擺接堡」,濱臨新店溪、大漢二溪佔有地理交通之便,又有兩溪沖刷的平原地帶,提供商品匯集、轉運、加工的場所。

林家是透過大嵙崁(今大漢溪)支流湳仔溪的水運系統,由大陸輸入各種生活用品和雜貨,由淡水河運至艋舺、大稻埕再轉入湳仔溪,連接淡水河鎮行銷商品,是清代擺接、文山地區的商業中心。

光諸年間,林維源有鑑於湳仔溝日益淤淺水運不便,在台北城建城時,林維源捐建小南門,為使新建的台北城有道路能直接通往板橋林家,交通便利貨品的轉運頻繁,使板橋在水運沒落後,在以路運為主的經濟體系,仍然能維持繁榮的景象。

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省。林維源任墾務兼團防大臣,幫辦全台撫墾局。隔年,劉銘傳開辦撫墾,奏請林家負責幫辦「全台撫墾局」,為籌備撫墾所需經費,令茶商繳交茶稅。林維源以文山和海山堡土地首先響應植茶計畫,當時是非常著名的茶區。劉銘傳為方便外國茶商在台北交易,指定大稻埕為外國人的僑居地,由林維源設立建昌公司與李春生合建洋樓,林家遂成為台灣最大的茶商。

清末咸豐、同治年間,台灣北部淺山盛種茶樹,土城山區石壁寮、埤塘、大安寮、清水坑、內冷水坑也都種茶樹,茶園面積有360多甲,在有土城、芳美、復成、進洋、福利、新發等茶葉公司,年產粗製茶八萬一千多斤,當年自三峽、土城、樹林等地的茶葉都先集中在板橋做精製加工,茶商也到此選購茶葉。

日領時期

日本領台灣以後,隨即對台灣的茶、米、木藍、苧麻,樟腦、硫黃、石炭、砂金及金礦等十項產業進行調查,隔年(1896)調查報告出版《台灣產業調查錄》,「茶」擺在最前面佔全書七十五頁,足見當時對北台灣的首要產業茶特別重視。

「茶」當時是土城的第二大產業,自1918年起日本政府推廣青心烏龍、青心大有、大葉烏龍及硬枝紅心四大名種,分別製造包種茶、龍井茶,碧螺春等茶品漸次淘汰不良品種,此工作連續推廣18年,共配給茶苗12,600萬欉,佔當時茶園總面積27%,茶種植面積約佔農家戶數的六成五,當時板橋林本源擁有896447欉的茶園。

在日領時期「擺接茶」是指海山郡土城庄所產的茶,「海山茶」是指海山郡三角湧庄所產的茶,當時在土城及三峽的茶園面積總計達6675公頃。兩地的茶品均以「龍井茶」、「碧螺春」著名。

龍井茶,採摘一心二葉嫩芽,不經發酵直接殺菁揉捻,製成外型扁平具白毫的茶葉,外觀新鮮碧綠帶油光,茶湯呈黃綠色,明亮清澈,滋味活潑,有清新爽口之感。碧螺春則於每年春茶萌芽清明前採摘青心烏龍或青心柑仔之一心二葉嫩芽,直接殺菁揉捻,製成外觀新鮮碧綠,芽尖白毫多,形狀細緊彎曲似螺旋形而名之為「碧螺春」,乾茶香氣清醇自然。


擺接茶現況

目前土城只剩下18公頃的茶園,以善息寺至石壁寮一帶最集中,乃有幾家茶葉精製廠,以善息寺鍾家規模最大,假日踏青可由捷運板南線-永寧站下,行承天禪寺走善息寺,路上就可以欣賞到土城茶園景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